【明報專訊】人民幣匯率持續兩日顯著下跌,貶值幅度將停在哪一個水平,須視乎北京當局的意志與市場磨合的程度。不過,現階段可確定人民幣匯率已經觸頂,貶值多少是另一個問題。隨着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人民幣轉趨弱勢都將成為新常態;基於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新常態牽動的影響既深且廣,各方都要調節適應。內地開放資本帳、人民幣邁向國際儲備貨幣的諸般措施,相信本港最終都會得益,可是近期事例說明在轉變過程中觸發的陣痛,使本港受創不輕;如何減輕伴隨轉變而來的風險,值得投資者思考。
人民幣匯率
連續兩日大跌
昨日是人民幣完善中間價機制第二日,兌美元匯率再下跌約1%,連同前日貶值約1.9%,兩日之內貶值幅度之大、時間之急驟,出乎意料。人民幣中間價報價新機制,參考了前一日現貨收市匯率,及綜合考慮外匯供求情况和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化後,由外匯中心綜合制訂。這個機制,理應有助減少扭曲、推動中間價走向市場均衡匯率,防止中間價持續大幅偏離市場匯率,提高報價的合理性。不過,由於加大了中間價波動,估計需要一段磨合期,中間價變動才會漸趨合理平穩。
按新機制的邏輯,若人民幣跌勢持續,而翌日的中間價要參考今日的收市價,則理論上每日都有可能下跌2%(官方容許的下限);市場人士認為設若按此滾動下去,將撼動金融市場,所有資產類別都會受到影響。有數據估算,內地國企背負着約1.6萬億美元債務,若人民幣匯率繼續大跌,將嚴重影響國企的償還能力。另外,過去10年人民幣的單邊升值和匯率超穩定狀態,不少企業因而涉及一些高槓杆對冲理財產品,若人民幣匯率再大幅度跌下去,一些企業或將蒙受巨大損失,屆時會否觸發系統性風險,屬未知之數,但是不能不顧及。
昨日甫開市,人民幣匯率隨即被推低,離岸價曾經跌至6.57元兌1美元,見4年新低。根據外電引述上海交易員的報道,在接近收市前,國有銀行代表人民銀行沽出美元,把人民幣匯價兌美元匯價維持在6.43元兌1美元。收市所見,人民幣匯率較前日下跌約1%,跌幅較開市時顯著收窄。看來,當局不願看到人民幣持續大幅貶值,箇中應該有顧及整體金融體系穩定的考慮。
人民銀行發文指出,從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看,當前不存在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的基礎。內文主要指出5點,其中第5點提到「我國外匯儲備充裕,財政狀况良好,金融體系穩健,為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中國外匯儲備約3.7萬億美元,這一點的潛台詞是有必要時以豐厚外匯儲備捍衛人民幣匯率之勢。因此,有理由相信人民幣不會持續貶值,待美國啟動加息之後,資金流向底定,人民幣匯率應該就會穩定下來。
人民幣貶值在環球金融市場,好像一石激起千重浪,牽動全球股市,亞太市場各國貨幣亦應聲下跌,反映中國在金融市場動見觀瞻的影響力。本港經濟對內地依存度高,人民幣貶值這般大動作激起的衝擊波,本港更是首當其衝。從宏觀角度審視,人民幣貶值實際反映內地經濟放緩,本港經濟必然受影響,起碼難望有更多內地旅客來港;即使來了,旅客的消費意欲也會打折扣,將進一步打擊零售、餐飲等行業。
人民幣定存也損手
市民切身感受良多
投資市場方面,昨日港股亦大跌近600點,跌幅約2.4%,再一次證明內地打噴嚏,本港就感冒。對於一般市民,今次人民幣貶值感到「切身之痛」。過去一段長時間,由於憧憬人民幣升值,而港元接近零利率,因此不少市民把港元兌換為人民幣,做定期存款收取利息,現在本港銀行系統接近1萬億元人民幣存款,大多數屬於此類性質;人民幣定存被認為是最穩當的理財方式,現在亦要蒙受損失,對不少市民而言,如何和怎樣處理手中的人民幣,相信會費煞思量。若人民幣不會持續貶值,則匯率一時的升跌,小投資者是否適宜在個人理財做大動作,其他投資風險是否更低,值得仔細思量之後小心抉擇。
近期,內地金融領域一些舉措,對本港都構成衝擊,而且受創非輕。上月內地股市「股災」,殃及本港,港股大幅波動,此役即使是資深投資者都蒙受損失,而內地當局的救市招數,着重長官意志,罔顧市場規律,其盲打亂幹,使人看得瞠目結舌。今次人民幣貶值,未知往後中間價機制會否獲認可熟習,本港即時的股匯動盪,已經要陪着交學費。
上次內地股災,與資本市場開放有關,今次人民幣貶值,除了為提振出口,也被解讀為與爭取納入IMF的SDR一籃子貨幣有關。金融市場改革、與國際接軌、推動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等,是內地開放改革的攻堅戰,從國家整體佈局,本港擔任一定角色,一般認為會分享箇中好處。不過,現實是開放改革觸動的陣痛,本港即時分攤,內地股災和人民幣貶值的衝擊,都說明了這一點。在金融事務方面,內地開放改革,本港分擔陣痛,大概無可避免;對於投資者,特別是小投資者而言,需要應對的已不限於傳統風險。這是上次內地股災與今次人民幣貶值可汲取的經驗教訓。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