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991年在日本最早報道韓國首名「慰安婦」證言的前《朝日新聞》記者植村隆,較早時在東京接受本報專訪,展示當年的報道說:「我被指揑造這報道,那些試圖否認『慰安婦』的人20多年來一直攻擊我」。攻擊抹黑去年變本加厲,僱用植村的大學受恐嚇,連植村的子女亦被網民攻擊。植村今年展開反擊,控告抹黑他的右翼傳媒,誓要恢復名譽及討回公道。
明報記者 林康琪 東京報道
1991年聽「慰安婦」錄音寫報道
日本戰時強徵「慰安婦」直至1980年代末才開始引起關注。植村1990年赴韓國嘗試尋找受害人採訪不果,翌年自《朝日》首爾的同僚得悉「韓國挺身隊問題對策協議會」在首爾找到「慰安婦」。他於是再赴首爾找該組織,獲准聽該名「慰安婦」的錄音,並根據錄音撰寫了報道,8月11日的《朝日》大阪版刊出。
他當時並不知道該名人證的名字,試圖通過該組織請她訪問亦遭拒絕,只好回日本。殊不知該名「慰安婦」3日後改變主意,召開記者會控訴,她就是金學順。植村憶述,大部分日本傳媒當時並未有跟進。金學順現身令「慰安婦」問題一時間成國際焦點。植村同年12月撰寫了另一篇報道。他不久便成為右翼攻擊對象,「他們最初指我『報道錯誤』,1997年98年期間開始指我『揑造』」。
「右翼初指誤報 後轟揑造」
金學順等人的指控促使日本政府展開調查,官房長官河野洋平1993年發表「河野談話」,承認日本戰時強徵慰安婦並道歉。到了1997年,日本7家出版社的歷史教科書亦出現「慰安婦」的記載。植村憶述,歷史修正主義者那時亦開始反撲,促坦誠面對歷史的人都受攻擊。
安倍2006年及2012年兩度上台執政,都曾試圖否認日本戰時強徵「慰安婦」,將「慰安婦」說成人口販賣受害者。針對植村的攻擊去年開始變本加厲。植村2013年12月獲神戶松蔭女子大學院來年聘用,但2014年1月底保守派雜誌《周刊文春》刊出文章,名為「揑造慰安婦的《朝日新聞》記者將任教女子大學」。文章刊出後,大學遭電郵和電話轟炸,終取消植村合約。植村去年3月從《朝日》提早退休後,繼續擔任札幌市北星學園大學兼任講師一職。該大學亦開始收到電郵及恐嚇,促辭退植村。
「強擄與否並非關鍵」
《朝日》去年8月撤回16篇「慰安婦」報道,更助長右翼氣焰,北星學園大學收到的恐嚇信及電話亦大幅增加。《朝日》撤回的報道涉及真偽成疑的「吉田證言」,雖然當中並不包括植村,可是右翼仍將植村跟「吉田證言」扯在一起。植村鄭重說:「我從未引用過吉田證言。」
吉田清治1980年代聲言曾在濟州島強擄民女當「慰安婦」。右翼相信,既然吉田證言是假的,那麼便可推翻日本強徵慰安婦之說。右翼對植村其中一項指摘便是指他「揑造」金學順被日軍強行擄走。植村對此感到好笑,因為他當年的報道明確稱金學順是「遭誘騙」當「慰安婦」,稱她遭「強行擄走」的反而是《讀賣》及《產經》。植村說,那些報道不算錯,因為那是金學順在記者會上的說法。植村承認金學順的證言不一致,但強調是否被強行擄走並非問題關鍵:「無論她們怎樣被招募,都無改她們是被迫在違反意願下為日軍提供性服務的事實」。
200律師義助興訟反擊右翼
面對右翼傳媒攻擊,植村得到不少民眾支持,他們敦促北星學園大學勿向恐嚇屈服。植村今年亦展開反擊,分別在札幌及東京控告攻擊他的右翼刊物及作者,獲200多名律師義務協助。這些支持都令植村很感動﹕「他們之所以支持我,是因為那些不僅是對我的攻擊,也關乎日本的民主」。
系列之四.完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