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匯豐首席經濟學家簡世勳(Stephen King)在《金融時報》撰文,直指中國不讓人民幣升值是正確的,反駁美國財長蓋特納指人民幣升值有利中國國內消費以及緩和全球經濟失衡的論點,還指美國向人民幣入手,實際是想減債。以下是他的觀點撮要﹕
日圓升值貿盈繼續
上世紀80年代,日本龐大的盈餘,也曾被認為是刻意低估日圓價值的結果。其後儘管日圓在美國壓力下大幅升值,但日本盈餘仍是照樣增長。美國現在針對的對象變成了中國。蓋特納上周在國會作證時,表達了一種「傳統觀點」﹕人民幣被低估「有利中國出口,也意味中國進口成本要高於應有水平」,故此導致國內消費偏低。這論點假設的是,名義匯率的改變,會導致競爭力出現持久的調整,進而緩和全球失衡。但這兩個假定都存在嚴重缺陷。
關於首個假設,中國人均收入與美國人相比仍十分低。兩者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是因為中國新的開放政策,吸引了高質量資本和管理,並結合低廉的勞動力,令中國極具競爭力,故此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比重漸增,這與人民幣低估毫無關係。若人民幣升值,出口競爭力必將暫時降低,屆時國內工資勢將下降,完全不利消費。
第二個假定也站不住腳。過去政策制訂者常試圖通過調整匯率來實現經濟「再平衡」,但往往失敗。上世紀80年代日圓升值為泡沫經濟埋下了禍根,2008年英鎊貶值未令貿易回升,都是有力例證。
指美逼人幣升值為減債
人民幣升值必然意味美元貶值,故此將美國的匯率政策形容為「美元貶值政策」(而非講人民幣升值)可能更準確,它反映的不是美國貿易困難,而是其債務過多。若美元貶值,美國各種國債的價值以人民幣計算都會大幅下跌。
美國如今要做的是撤回其保護主義態度,並與中國合作,推動中國社保改革和消費信貸改革,讓中國家庭學會消費而非一味儲蓄,否則中國的經常帳盈餘是不會消失的,不論人民幣匯率最終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