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是一個很流行絕食抗議的地方。絕食是一個經常被用到的抗議手段,不過,到底絕食為何可以當成抗議的方式,似乎並不會有太多人能答得出來。
每次提起絕食,大家第一個想起的人,一定是印度聖雄甘地。而大部分人都不會記得,歷史上還有另一個絕食抗議的人物,叫作葉名琛。
甘地葉名琛絕食 有何不同?
葉名琛是英法聯軍之役裏的兩廣總督,英法聯軍攻陷廣州之後,把他俘虜,把他解往停在香港的軍艦無畏號,押往印度的加爾各答。葉名琛是個傳統儒家士人,有士人的風骨,他不願意吃英國人的糧食,認為是敵人的食物,而自備糧食上船。
在自備糧食耗盡後,他也堅持不食英國人的食物,進入了絕食狀態,就這樣長期絕食之後,真的餓死了。聖雄甘地也沒有餓死,香港也沒有絕食餓死人的事情,倒是這位總是被遺忘的葉名琛總督,憑着士大夫的意志力,真真正正的做到了絕食餓死。就絕食抗議這點看,他比甘地更徹底。
可是他什麼都爭取不到。
聖雄甘地和平不流血地,以絕食抗議完成印度獨立,這件事一直被傳誦,這個成功的例子讓我們似乎都有一個感覺,不吃飯看來像是一個足以達到抗爭目的之手段。但葉名琛卻是反例,那我們是否該想想,甘地式的絕食,和葉名琛式的絕食,有什麼不同?
那就是,甘地對英國人來說不能餓死,葉名琛餓死對英國人來說沒有影響。
甘地並不是一開始就絕食,他早期對抗英國政府,是要印度人抵制英國貨,杯葛英國的法院、學校,以及拒絕繳稅。他後來因為為印度最底的賤民階層,爭取權利、消除貧困、促進不同階層宗教性別間的平等,受了他幫助的人愈來愈多,而產生了大量狂熱的追隨者。這是一介被委任官僚的葉名琛所沒有的。
絕食背後是暴力的潛力
甘地有恩於很多人並受他們支持,會引起難以估計的政治後果以及暴力、恐怖主義等,所以甘地雖然不討殖民地政府的歡心,但他死了會是更大的問題。所以英國人只能囚禁他,不會殺死他,因為絕不能讓甘地成為抗英殉道者。而甘地的對策,就是絕食。
因為絕食是一種慢性自殺,甘地若因絕食而死,他的支持者還是會把責任算在英國人身上,就是英國人殺死了甘地。這足以引起廣泛的暴亂或恐怖活動,不僅動搖英國人的統治,而且很可能在印度最終獨立後,英國人會得回一個極度痛恨英國的印度。
故此,甘地的絕食抗議,其實是一種以自身的死亡,去抗爭壓迫者的軟性攻擊。他沒有用任何暴力,但是他是用自己死亡會引起的暴力為籌碼,去跟英國人談判的。其他人絕食,是沒有同樣的效果,就是一個普通餓死的人而已。說到底,絕食的背後是暴力的潛力,以及政治後果,面對一個理性的決策者,他們採取兩害取其輕的策略才會成功的。
這完全是因為甘地很理解英國人,也很理解整個政治形勢,他背後有的是完整的戰略計算,而不是純表態,也不是純道德、純堅持。徒具其形的情况,就是葉名琛,絕食,死了,死得毫無價值,甚至被遺忘。
古代的愛爾蘭也有絕食抗議,他們的做法也是自殺,餓死在想要抗議的人的門前,因為有人餓死在自己門前,在當時文化中是極不榮譽、惹人非議的事情。絕食而死其實是傷害對方的聲譽,對方不想你死在他門前,就會跟你談判。可見,絕食這種做法,必然要有為對方帶來麻煩的潛力,才有效果。
如果絕食沒有任何慢性自殺的意思,不會為對方帶來什麼麻煩,那就沒有任何抗議效果了。
每次提起絕食,大家第一個想起的人,一定是印度聖雄甘地。而大部分人都不會記得,歷史上還有另一個絕食抗議的人物,叫作葉名琛。
甘地葉名琛絕食 有何不同?
葉名琛是英法聯軍之役裏的兩廣總督,英法聯軍攻陷廣州之後,把他俘虜,把他解往停在香港的軍艦無畏號,押往印度的加爾各答。葉名琛是個傳統儒家士人,有士人的風骨,他不願意吃英國人的糧食,認為是敵人的食物,而自備糧食上船。
在自備糧食耗盡後,他也堅持不食英國人的食物,進入了絕食狀態,就這樣長期絕食之後,真的餓死了。聖雄甘地也沒有餓死,香港也沒有絕食餓死人的事情,倒是這位總是被遺忘的葉名琛總督,憑着士大夫的意志力,真真正正的做到了絕食餓死。就絕食抗議這點看,他比甘地更徹底。
可是他什麼都爭取不到。
聖雄甘地和平不流血地,以絕食抗議完成印度獨立,這件事一直被傳誦,這個成功的例子讓我們似乎都有一個感覺,不吃飯看來像是一個足以達到抗爭目的之手段。但葉名琛卻是反例,那我們是否該想想,甘地式的絕食,和葉名琛式的絕食,有什麼不同?
那就是,甘地對英國人來說不能餓死,葉名琛餓死對英國人來說沒有影響。
甘地並不是一開始就絕食,他早期對抗英國政府,是要印度人抵制英國貨,杯葛英國的法院、學校,以及拒絕繳稅。他後來因為為印度最底的賤民階層,爭取權利、消除貧困、促進不同階層宗教性別間的平等,受了他幫助的人愈來愈多,而產生了大量狂熱的追隨者。這是一介被委任官僚的葉名琛所沒有的。
絕食背後是暴力的潛力
甘地有恩於很多人並受他們支持,會引起難以估計的政治後果以及暴力、恐怖主義等,所以甘地雖然不討殖民地政府的歡心,但他死了會是更大的問題。所以英國人只能囚禁他,不會殺死他,因為絕不能讓甘地成為抗英殉道者。而甘地的對策,就是絕食。
因為絕食是一種慢性自殺,甘地若因絕食而死,他的支持者還是會把責任算在英國人身上,就是英國人殺死了甘地。這足以引起廣泛的暴亂或恐怖活動,不僅動搖英國人的統治,而且很可能在印度最終獨立後,英國人會得回一個極度痛恨英國的印度。
故此,甘地的絕食抗議,其實是一種以自身的死亡,去抗爭壓迫者的軟性攻擊。他沒有用任何暴力,但是他是用自己死亡會引起的暴力為籌碼,去跟英國人談判的。其他人絕食,是沒有同樣的效果,就是一個普通餓死的人而已。說到底,絕食的背後是暴力的潛力,以及政治後果,面對一個理性的決策者,他們採取兩害取其輕的策略才會成功的。
這完全是因為甘地很理解英國人,也很理解整個政治形勢,他背後有的是完整的戰略計算,而不是純表態,也不是純道德、純堅持。徒具其形的情况,就是葉名琛,絕食,死了,死得毫無價值,甚至被遺忘。
古代的愛爾蘭也有絕食抗議,他們的做法也是自殺,餓死在想要抗議的人的門前,因為有人餓死在自己門前,在當時文化中是極不榮譽、惹人非議的事情。絕食而死其實是傷害對方的聲譽,對方不想你死在他門前,就會跟你談判。可見,絕食這種做法,必然要有為對方帶來麻煩的潛力,才有效果。
如果絕食沒有任何慢性自殺的意思,不會為對方帶來什麼麻煩,那就沒有任何抗議效果了。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