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政改爭拗期間,有人拿出龍獅旗及英國國民(海外)護照來表達對港英時期的懷念。其實在香港的歷史上,除了我們見慣見熟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及英國國民(海外)護照,原來還有其他護照。香港護照最早在何時出現?一「張」有歷史價值的香港護照究竟值多少錢?收藏版一一講你知。
人類歷史上最早期的護照由哪裏發出?據歷史學家考證過希伯來文聖經版本,認為應該是來自公元前450年的波斯,是當時的波斯國王派給官員作通往國境內其他城市的通行證。其後「最近磅」的疑似護照,有英王亨利五世(King Henry V)發給英國商旅的一種證明文件,該文件能證明商人的身分,供他進入他國之用。
至於護照的英文passport一詞的由來,原來並非因為要通過海港進境,而是指通過城鎮。因為中世紀的歐洲大陸,進出境是通過城鎮的城牆大門(porte),而通過大門的人所用的文書就稱為passport,port字便是從porte字演變而來。
1845年首用「護照」一詞
中國歷史上,這種像護照的通關進境身分證明文件,不同時期有不同名字,例如曾稱為符、傳、過所、公驗、路證、通關文牒、安全證書、通行證等。到了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大量西方殖民者或商旅向中國輸出商品,始有文書證件以外國Passport模式發出。根據通行證件,能證明身分,提請邊境關防檢查機關予以「保護」和「關照」,給予通行的便利和必要協助。Passport一詞,於1845年亦首次譯為「護照」,並在中國社會沿用至今。
香港著名收藏家李漢民表示,當船務及火車發展迅速,歐美等地利用護照的人士也愈來愈多,而這種做法也傳至中國來。中國的「護照」應該是源自清朝,而香港本土的護照,最早約在19世紀末出現,自1842年割讓香港島,「護照」也從英國傳至香港,每屆港督也會為當時來港英國官員及一些商人授予香港護照,給他們通往其他亞洲國家如菲律賓等地,香港護照於當時社會並不流行,沒多少華人擁有。早期的香港護照只是一張紙,或寫有包含持有者體貌特徵的描述(不一定),沒有持有人照片,但有英國國徽及蓋印。加入照片的護照直到20世紀初才出現。
早期護照多發予英官商人
於拍賣市場,任何國家的最早期護照也非常多人追捧,不過數量不多,因為這類「紙張護照」難於保存,而且很多英國人於日佔時期逃離香港,很多1941年前的香港護照也遺失了。所以,能保存下來的護照都彌足珍貴,多以萬元作起標價。
香港特區護照有三版本
香港特區護照簽發至今,共有三個版本。三個版本的封面設計大致相同,但在防偽特徵、持有人照片及內容有明顯的區別。
第一版護照(1997年)
護照內頁採用印有長城水印圖案的專用紙張,有藍、橙色彩虹印刷的紫荊花放射形圖案。(備32頁及加厚48頁)
第二版護照(2003年)
2003年1月1日起簽發的新版護照,封面設計與一版護照基本相同,在個人資料頁上蓋上更薄的防偽膠膜,並增加肉眼可見的防偽特徵,包括「個人資料頁」持有人相片左邊,印有以光學變色油墨印的「HKSAR」的變色字樣,「簽發機關」欄內「香港特別行政區入境事務處」(及英文)的字樣,改以光學變色油墨印成,在紫外光燈下,「個人資料頁」有熒光紫荊花圖案及幼線和「HKSAR」字樣。(備32頁及加厚48頁)
電子護照(2007年至今)
2007年2月5日起,入境事務處簽發具生物特徵認證技術及符合國際民用航空組織標準的電子護照,封面設計與以往的護照基本相同,加入了電子晶片及46種防偽特徵。
而最大特徵是電子護照的個人資料頁在熒光燈下,展現出青馬大橋煙花夜景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中間的四季花橫跨每頁與頁之間、捲起的奇數頁的右半邊四季花與捲起的偶數頁的左半邊四季花可連合起來。(備32頁及加厚48頁)
愛因斯坦護照 逾70萬元
美國網站Passport-collector專門拍賣名人歷史護照(Historical Passport)。依他們資料顯示,最高成交價的名人護照頭四位包括美國著名棒球員Lou Gehrig(售出26.3萬美元,約205萬港元)、著名女星瑪麗蓮夢露(售出11.5萬美元,約90萬港元)、著名作家James Joice(售出98,696美元,約77萬港元)、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售出93,000美元,約73萬港元)。這網站除了名人歷史護照,還有名人書信、手稿、簽名等拍賣。(查詢:www.passport-collector.com)
蒐集各國蓋印
香港著名收藏家李漢民表示,收藏年代久遠的護照可當作文物,可以研究不同國家的歷史,而護照正好反映其政治環境,如果玩得專,還可蒐集護照內的各國蓋印。不過,他提醒大家,不要將「用完剪角」,甚至還在使用中的護照出售,因為可能予不法分子機會偽造護照。
文:簡一鋒
圖:簡一鋒、網上圖片
編輯/譚詠欣
lifestyle@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