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發展局樹木管理辦事處
樹木護養
香港的樹木數目繁多,單是在市區內由政府各部門管理的樹木已超過160萬棵。樹木為這個擠迫的城市帶來優質生活的基礎,包括改善空氣質素、降低溫度、令景致更悅目宜人。但要達致「人樹共融」,我們必須加強樹木管理工作,令樹木可以健康生長。
發展局轄下的樹木管理辦事處(樹木辦)自2010年3月成立以來,推出了不少措施,以加強樹木管理工作。其中包括在2011年成立樹木管理專家小組,就樹木管理的政策及執行事宜,向政府提供專業意見。專家小組就保存及治理一些具有特殊保存價值的樹木作出了多次討論及實地考察。發展局十分感謝這些專家給我們的支援、指導及提點。
樹木辦近年對樹木的保育工作尤為重視,其中就一些的寶貴資產如古樹名木、石牆樹及其他成齡大樹的護養,我們都做了不少工作。其中我們制訂了「石牆樹的管理指引」及「成齡樹的管理指引」等,作為樹木管理部門在日常護理這些樹木時的重要參考。其實我們和大眾市民一樣愛護和珍惜樹木,不過當樹木的健康或結構出現問題,或面對環境的限制或其他外在因素的威脅時,我們必須以市民安全為先決考慮,有時無可避免需要伐除有關樹木。
石牆樹的風險
對於政府(路政署)於8月7日晚伐除了四棵位處般咸道的石牆樹,有市民和團體表示關注,希望了解箇中原委。尤其是,這邊廂有樹木專家表示那幾棵樹表面上的生長狀況良好,應該予以保留;而那邊廂也有土力工程師確定砌石擋土牆本身的結構牢固;如此說來,大樹和擋土牆各自的狀況均屬良好,那麼塌樹的風險何在?
關鍵是石牆樹的生長狀況與它的穩定性是兩碼子事。石牆樹並非生長於平地,雖然石牆後方有泥土可供樹根生長,但石牆前面沒有泥土,在前面外露的樹根只能沿著牆面向下生長或穿過擋土牆的石縫往後生長,其根部發展因此長期受到周遭環境的限制(見相片一),另外它們的樹身普遍傾斜、橫枝亦較多,樹冠更往往向橫伸展而形成頭重腳輕(見相片二),其穩定性自然遠低於生長在平地的樹木。一旦碰上外來因素,如受狂風暴雨的侵襲,石牆樹便容易因樹根難再承受驟然增加的樹冠重量而翻倒,有時甚至倒過來損害本來穩定性良好的擋土牆,就像7月22日上址另一棵石牆樹倒塌的情況一樣(見相片三至五)。
暴風雨預報告急的一刻
在上週五(8月7日),被廣泛稱為「2015最強颱風」的「蘇迪羅」聯同其暴風雨帶逐漸逼近,那一刻實在沒有人願意見到石牆樹倒塌傷人的事件重演。但有人說「蘇迪羅」根本不會正面吹襲香港,那麼何懼之有、伐樹又何急之有?
如上文所述,石牆樹對承受外來因素的能力相對一般樹木為低。對石牆樹而言,風力固然可以吹斷樹幹和樹枝,雨水的影響力更大,不斷濕透樹身、樹幹和樹枝,改變支撐重心,因而引發傾倒下墜,關鍵並不在於樹木自身的健康情況或擋土牆的穩固性,而是環境和外在因素可否讓石牆樹繼續屹立不倒。
據報「蘇迪羅」上週五(8月7日)、六(8日)重創台灣,造成至少七人死亡、五人失蹤。香港雖然沒有受到正面吹襲,但亦錄得一場黃色暴雨,其後72小時內政府收到至少40宗塌樹報告,即使在平地生長而狀況良好的樹木也被連根拔起,「蘇迪羅」和其暴風雨帶的殺傷力實在不容忽視,猶幸塌樹事故並沒有造成人命傷亡。
困難但理智的決定
我們向來視樹木為朋友,追求「人樹共融」,可是莫測的天氣加上惡化的環境,促使政府於8月7日晚作出伐樹的決定。
路政署一直都有持續監測那四棵石牆樹的狀況和留意其周邊環境的變化,自7月22日在同址發生塌樹意外後,更加強了日常的監察工作,並於8月3日聯同樹木專家小組實地視察,還仔細研究了各項支撐樹木的建議(包括於聖士提反里馬路旁挖開部分混凝土路面,讓石牆樹的根部可以向後生長進入泥土、以聖士提反里的建築物為支撐,以纜索將石牆樹的樹幹拉住、及於般咸道建造支架籠以支撐石牆樹)。儘管如此,礙於擠迫的路面現場等實際因素(見相片六),這些建議並不可行。
更令人擔心的是路政署於8月5日至7日的每天巡查期間,發現圍牆上多了至少十一條裂痕(見相片七和八),連同較早前發現的五條,共有十六條裂痕,當中最闊約有兩厘米,並有惡化跡象。而在聖士提反里路旁的排水渠與圍牆之間及聖士提反里另一位置路旁沿石牆頂的護欄底部亦分別出現縫隙(見相片九和十),顯示那四棵石牆樹的支撐力、承受力和穩定性都存在問題,樹木有倒塌的危險,對途人的安全構成威脅。另一方面,由於環境限制,加設外在支撐物並不可行。再者,面對來勢洶洶的「蘇迪羅」,我們需要有所行動。因此,路政署與各相關部門商議後才作出了伐樹這個困難但理智的決定,並迅速行動,務求趕及在「蘇迪羅」的暴風雨帶到臨前完成相關的工作。整項行動,我們都是把市民的安危放在首位。
總結經驗
我們完全理解市民和團體對是次伐除石牆樹可能感到可惜,但在考慮樹木保育價值的同時,我們更須重視公眾安全。如果不顧一切地保留穩定性或健康有問題的樹木,而罔顧市民生命財產可能面對的威脅,實非良策。
總結經驗,我們會檢視工序的安排。政府會進一步做好風雨季前相關樹木的防護工作,在有需要伐樹前,更要做好通報的工作。我們會盡可能在展開工序前或同時,通報相關持份者,並發放資訊予公眾,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揣測或誤解。
樹木辦將於8月17日(下周一)與樹木管理專家小組舉行會議,議程包括探討如何優化現有的伐樹通報機制,強化各方在移除特色樹木,如古樹名木、石牆樹和被認定具特殊意義的樹木時的溝通安排。
(以上是發展局樹木管理辦事處8月15日在發展局網頁發表的文章)
發展局樹木管理辦事處
樹木護養
香港的樹木數目繁多,單是在市區內由政府各部門管理的樹木已超過160萬棵。樹木為這個擠迫的城市帶來優質生活的基礎,包括改善空氣質素、降低溫度、令景致更悅目宜人。但要達致「人樹共融」,我們必須加強樹木管理工作,令樹木可以健康生長。
發展局轄下的樹木管理辦事處(樹木辦)自2010年3月成立以來,推出了不少措施,以加強樹木管理工作。其中包括在2011年成立樹木管理專家小組,就樹木管理的政策及執行事宜,向政府提供專業意見。專家小組就保存及治理一些具有特殊保存價值的樹木作出了多次討論及實地考察。發展局十分感謝這些專家給我們的支援、指導及提點。
樹木辦近年對樹木的保育工作尤為重視,其中就一些的寶貴資產如古樹名木、石牆樹及其他成齡大樹的護養,我們都做了不少工作。其中我們制訂了「石牆樹的管理指引」及「成齡樹的管理指引」等,作為樹木管理部門在日常護理這些樹木時的重要參考。其實我們和大眾市民一樣愛護和珍惜樹木,不過當樹木的健康或結構出現問題,或面對環境的限制或其他外在因素的威脅時,我們必須以市民安全為先決考慮,有時無可避免需要伐除有關樹木。
石牆樹的風險
對於政府(路政署)於8月7日晚伐除了四棵位處般咸道的石牆樹,有市民和團體表示關注,希望了解箇中原委。尤其是,這邊廂有樹木專家表示那幾棵樹表面上的生長狀況良好,應該予以保留;而那邊廂也有土力工程師確定砌石擋土牆本身的結構牢固;如此說來,大樹和擋土牆各自的狀況均屬良好,那麼塌樹的風險何在?
關鍵是石牆樹的生長狀況與它的穩定性是兩碼子事。石牆樹並非生長於平地,雖然石牆後方有泥土可供樹根生長,但石牆前面沒有泥土,在前面外露的樹根只能沿著牆面向下生長或穿過擋土牆的石縫往後生長,其根部發展因此長期受到周遭環境的限制(見相片一),另外它們的樹身普遍傾斜、橫枝亦較多,樹冠更往往向橫伸展而形成頭重腳輕(見相片二),其穩定性自然遠低於生長在平地的樹木。一旦碰上外來因素,如受狂風暴雨的侵襲,石牆樹便容易因樹根難再承受驟然增加的樹冠重量而翻倒,有時甚至倒過來損害本來穩定性良好的擋土牆,就像7月22日上址另一棵石牆樹倒塌的情況一樣(見相片三至五)。
暴風雨預報告急的一刻
在上週五(8月7日),被廣泛稱為「2015最強颱風」的「蘇迪羅」聯同其暴風雨帶逐漸逼近,那一刻實在沒有人願意見到石牆樹倒塌傷人的事件重演。但有人說「蘇迪羅」根本不會正面吹襲香港,那麼何懼之有、伐樹又何急之有?
如上文所述,石牆樹對承受外來因素的能力相對一般樹木為低。對石牆樹而言,風力固然可以吹斷樹幹和樹枝,雨水的影響力更大,不斷濕透樹身、樹幹和樹枝,改變支撐重心,因而引發傾倒下墜,關鍵並不在於樹木自身的健康情況或擋土牆的穩固性,而是環境和外在因素可否讓石牆樹繼續屹立不倒。
據報「蘇迪羅」上週五(8月7日)、六(8日)重創台灣,造成至少七人死亡、五人失蹤。香港雖然沒有受到正面吹襲,但亦錄得一場黃色暴雨,其後72小時內政府收到至少40宗塌樹報告,即使在平地生長而狀況良好的樹木也被連根拔起,「蘇迪羅」和其暴風雨帶的殺傷力實在不容忽視,猶幸塌樹事故並沒有造成人命傷亡。
困難但理智的決定
我們向來視樹木為朋友,追求「人樹共融」,可是莫測的天氣加上惡化的環境,促使政府於8月7日晚作出伐樹的決定。
路政署一直都有持續監測那四棵石牆樹的狀況和留意其周邊環境的變化,自7月22日在同址發生塌樹意外後,更加強了日常的監察工作,並於8月3日聯同樹木專家小組實地視察,還仔細研究了各項支撐樹木的建議(包括於聖士提反里馬路旁挖開部分混凝土路面,讓石牆樹的根部可以向後生長進入泥土、以聖士提反里的建築物為支撐,以纜索將石牆樹的樹幹拉住、及於般咸道建造支架籠以支撐石牆樹)。儘管如此,礙於擠迫的路面現場等實際因素(見相片六),這些建議並不可行。
更令人擔心的是路政署於8月5日至7日的每天巡查期間,發現圍牆上多了至少十一條裂痕(見相片七和八),連同較早前發現的五條,共有十六條裂痕,當中最闊約有兩厘米,並有惡化跡象。而在聖士提反里路旁的排水渠與圍牆之間及聖士提反里另一位置路旁沿石牆頂的護欄底部亦分別出現縫隙(見相片九和十),顯示那四棵石牆樹的支撐力、承受力和穩定性都存在問題,樹木有倒塌的危險,對途人的安全構成威脅。另一方面,由於環境限制,加設外在支撐物並不可行。再者,面對來勢洶洶的「蘇迪羅」,我們需要有所行動。因此,路政署與各相關部門商議後才作出了伐樹這個困難但理智的決定,並迅速行動,務求趕及在「蘇迪羅」的暴風雨帶到臨前完成相關的工作。整項行動,我們都是把市民的安危放在首位。
總結經驗
我們完全理解市民和團體對是次伐除石牆樹可能感到可惜,但在考慮樹木保育價值的同時,我們更須重視公眾安全。如果不顧一切地保留穩定性或健康有問題的樹木,而罔顧市民生命財產可能面對的威脅,實非良策。
總結經驗,我們會檢視工序的安排。政府會進一步做好風雨季前相關樹木的防護工作,在有需要伐樹前,更要做好通報的工作。我們會盡可能在展開工序前或同時,通報相關持份者,並發放資訊予公眾,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揣測或誤解。
樹木辦將於8月17日(下周一)與樹木管理專家小組舉行會議,議程包括探討如何優化現有的伐樹通報機制,強化各方在移除特色樹木,如古樹名木、石牆樹和被認定具特殊意義的樹木時的溝通安排。
(以上是發展局樹木管理辦事處8月15日在發展局網頁發表的文章)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