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半山般咸道四棵古老石牆樹,上周晚遭路政署腰斬。
筆者這周到場觀察,街道光禿禿,石牆只餘四棵樹頭和纏結樹根,青綠樹景不再,在下雨天更覺慘澹。
樹根上,有市民掛上紙牌、繫上紙花,更有寫上「斬掉古樹,如同謀殺街坊回憶」。
一個斬樹現場,成為一個悼念場地,可說世間罕見。
總有人以為樹的生命力無限,斬去幾棵無傷大雅。而石牆樹附生於牆上,又容易被誤解為危險物種。
研究了石牆樹二十多年的「樹博士」,港大地理系講座教授詹志勇形容,石牆樹棲身於城市中的懸崖峭壁,是香港很獨特的世界級城市景觀。
據他過往的研究紀錄,香港生有大樹的石牆有五百多幅,總共有約七百棵大石牆樹。
由一棵種子,長成石牆上的參天大榕樹,石牆樹相對地面大樹,其生長環境艱辛,且在現代化城市中愈見稀少,更屬難能可貴。
石牆樹在城市中供動物棲息、為人類遮蔭、美化環境,不論在自然、文化和歷史當中,都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砍樹容易,植樹難,在手起刀落之後,只怕恨錯難返。
那夜,般咸道有人斬樹
那夜,般咸道有人再斬古樹
上月中,在暴雨之下,般咸道一棵百年石牆古樹倒塌,傷及兩名途人,其後旁邊一棵石牆樹以安全問題為由被路政署移除。直至上周,路政署稱石牆裂縫增加,並且在當晚極速斬去四棵石牆樹。詹志勇說當時收到將會斬樹的消息時,「個心一沉」,正以電郵聯絡各方,料不到路政署快刀斬亂麻,將四棵古樹斬去。他說﹕「全軍覆沒,直頭是抄家!」對於土力工程處後來所指,石牆下方的「砌石擋土牆」未有受石牆樹影響,兩方說法有出入。詹志勇認為斬樹的程序有問題,加上「兩個部門一人一個版本,令大家很混淆,最好應是兩者一起出來交代」。
被掘幾次坑 根部被挖斷
在般咸道第一棵石牆樹倒下後,詹志勇在當時觀察到,由於石牆樹的根部主要是鑽進石牆縫之中向後生,但該些地區被掘過幾次坑,近牆的根部被挖斷,加上近樹頭的位置又不止一次被剪根,令榕樹失去平衡,扶持能力逐漸下降,最終在風雨之中倒塌。那麼說,讓大樹倒下的,還是人為因素。對於有指般咸道的石牆間有裂縫增加,詹志勇認為,在那麼具重量的大樹倒下之後,以「槓桿原理」來理解,是樹根力量釋放所致,便會有空隙出現。
現在四棵大樹被斬去,詹志勇說:「事情還沒有完。」四棵樹頭塗上樹漆,避免受真菌感染,但他說:「雖然被斬,但大樹現在正在拚命救自己,你會看見樹頭冒出很多水枝自救。」榕樹的樹皮下藏了很多潛伏芽,在必要時便會長出綠枝,繼續進行光合作用,維持生命。直至樹頭支撐不了而死去,「它的樹根會慢慢腐爛,有可能一截一截地掉下來,嚇親途人。」有人在樹根上掛上紙牌,控訴當年日軍佔領也無損大樹分毫,如今古樹卻命喪港府之手。
石牆樹﹕誕生成樹人 機會率很低
石牆樹,是否只是一棵生於石牆上的榕樹那麼簡單?如果當初我們知道這些絕處逢生的古老大樹是如此得來不易,事情會否變得不一樣?一棵石牆樹的誕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由石牆、種子、樹種以至泥土和周邊環境,都左右着大樹的存活,所以詹志勇說,石牆樹生成的或然率其實很低很低。
客家石牆﹕不塗灰漿 靠石頭疊成
十九世紀,英國人發展中西區,開闢土坡並築起石牆。百多年前的石牆,不是以英式方法建成,而香港唯一的英式石牆,就在域多利監獄,那裏的石頭都打磨得很光滑工整。港英政府讓本地人使用中國傳統技術,原汁原味,以石頭築成客家石牆。石牆完全不用灰漿封死,只將石頭疊起,以重力(gravity)固定,如建金字塔般,所以牆身兩邊均呈80度角微微傾斜。詹志勇說,最古老的石牆以不規則的石頭砌成,款色眾多,像摩羅廟街的一道石牆,這樣的技藝很巧石匠的工夫。「英式石牆工整,中式有點不規則,就是國畫和西洋畫的分別。」後來也出現了一些較為工整的石牆,他稱作「有行氣」。而所用的石頭,深色岩石是火山岩,淺色是花崗岩,都是香港出產的石材。
自然和文化結合的遺產
經歷百年至近代,石牆甚少倒塌,現代人卻以為石牆不穩固,才逐漸填上灰漿,「灰漿又叫buttering,像塗了牛油一樣,很肉酸。」因維修之名,石牆不斷被抹上灰漿,封死石牆間的空隙,令樹根再難以伸進去。詹志勇又指,「石牆保養被外判,樹苗被全數拔去,換句話說,石牆樹已沒有下一代,斷代了。」最令人惋惜的是,「石牆樹是自然和文化遺產,其實自然和文化是結合的,因為石牆是文化,是客家傳統石牆,由石頭逐一砌起來,也是中國傳統的築牆技術,不是西洋技術。」
種子﹕從鳥兒糞便 降落泥土萌起
石牆樹屬榕樹,會開出無花果,由此傳宗接代。詹志勇指,其實無花果並非無花,而是花藏在果實裏面,不易看見,一棵大榕樹一年裏可長成萬粒無花果。他說在一萬年前,人類已發現無花果是可吃的果實,後來經過不斷改良栽種,現在市面買到的無花果便愈來愈碩大香甜。而街上榕樹所生的無花果則較細小,像細葉榕,人不能消化,但可供雀鳥、其他小動物如蝙蝠或昆蟲等取食。
氣根穿過石隙 抵禦風吹雨打
榕樹雖然壯大,但它的種子卻像芝麻那樣細小。當鳥兒飛到石牆上,放下了有種子的便便,便啟動了石牆樹生態的第一步。因為鳥兒的糞便有黏力,可將種子固定於石牆上,而鳥糞又能供給種子養分和水分。當種子發芽之後,就要靠其生命力,不斷長出氣根,穿過石隙,找到石牆後的泥土養分,繼續生長。這時期的樹苗,面對各種困境,有的不夠水、被風吹去、被水冲掉、被鳥兒啄走。「能在石牆上長出榕樹,真的很偶然,如果計算或然率,是很低很低。像科士街石牆有百多年歷史,也只有二十七棵樹長成,即是幾年才有一棵樹中獎。」
絞殺榕﹕接通氣根 奪去寄主樹養分
在自然界,說的是適者生存,並非所有樹種都能克服石牆上的生存困境,以細葉榕、黃葛樹等這類「絞殺榕」的特有生存方式,就能在石牆上茁壯而長。在熱帶環境中,當絞殺榕的種子落在一棵樹的枝椏上發芽,最初會依附寄主樹而生,並長出柔軟的氣根。當絞殺榕的氣根長至泥土上之後,便會正式發展成正常根系,進行光合作用,樹愈長愈大,氣根逐漸長粗及木質化。而且氣根在互相接觸後,更會融合相通,長成網狀根部,緊緊包裹住寄主樹,並奪去寄主樹的養分。寄主樹由host變成victim,慢慢被纏死,最後更被分解至完全消失。
外露樹根 僅為一成
絞殺榕天生就有依附別人而生的能力,當種子落到石牆上,它所絞纏的寄主就是石頭,這次就不用濫殺無辜。當氣根觸及石牆後的泥土,便可取得養分,最後長成看似懸掛牆上的參天大榕樹。我們所看到外露的石牆榕樹根,只是樹根的一成,尚有九成藏在石牆後面及路面底下。而樹冠和樹根的生長也成正比,所以詹志勇說,般咸道和聖士提反里之下的泥土,應該都長滿了石牆樹的根。榕樹的生長力驚人,位於新會的「小鳥天堂」,就有一棵巨大榕樹長成一公頃,相等於足球場那麼大,其美景更是揚名四海。
倒塌原因
榕樹在不斷向上伸展以獲得更多陽光的同時,也要確保自身安全,所以會投放很多資源在自己的樹幹上,不斷為自己加重及加粗。榕樹可重幾百噸,能夠承受自己五倍的重量,而一堵石牆更重達過千噸。生長健康的石牆樹,可經歷百年而不易倒塌。但香港每年塌樹的新聞也不少,究其原因,有些石牆樹或是生病或感染真菌,但很多時更是人為因素。生長得愈大的石牆樹,根部需更多地方生長,但因着城市發展,很多地下縫隙都已被水泥石屎封死,令樹根無地可抓,失去平衡而倒塌。又或地面進行挖掘工程,樹根被挖斷,再加上天有不測之風雲,亦令石牆樹容易塌下。
拔樹尋根﹕如何保育石牆樹?
石牆樹就像一個懸掛的樹林,加上現代環境難有後代,既然石牆樹如此彌足珍貴,可以怎樣保護和保育?
目測難查 樹內問題
現時在古樹名木冊之列的樹木,每年會獲相關部門檢查兩次,而不入冊的樹木,則每年有一次風險評估。但詹志勇批評,現時政府甚少聘用專業的樹木專家,很多職員只受簡單培訓。但有時單憑肉眼並不能發現樹木有問題,有些外表壯健,但內裏可能壞死,是故需要專業和儀器檢驗。
剪薄樹枝 減磅
適當地修剪石牆樹,可減輕樹的負擔,方法有三:修剪樹頂、修剪樹冠的外圍,或將樹枝剪疏。但絕對不是胡亂剪掉樹根。另外,可以纜線或支架去鞏固樹身。詹志勇曾在日本,看到一棵倒塌的400歲老榕樹,人們以大量木條將其支撐,讓它得以存活。
如何鞏固石牆?
可研究石牆的鞏固方法,如多建一道牆壁。詹志勇指現有迫不得已的做法,是在牆上打泥釘,即在牆上鑽進很多很深的孔洞,以高壓灌進水泥,形成水泥釘。但水泥屬鹼性,樹根則需酸性泥土,這會影響石牆樹生長,而且也阻礙樹根伸展。但在有樹與無樹的圍牆之間,只能選擇前者。
納更多樹 入古樹名木冊
香港現有超過五百棵古樹名木,入冊準則為:須為大樹、樹形出衆、樹齡超過一百年的古樹、屬於珍貴或稀有的樹木品種,並具有文化、歷史或重要紀念意義。另外還要考慮樹木的健康及生長狀况、預期壽命及身處位置。詹志勇希望有更多古樹能列入名冊,而且他質疑,為何般咸街倒塌及被斬掉的石牆樹中,只有一棵被列為古樹名木,而不將整道石牆上的古樹納入其中。
無為而治 順應本性
要保育石牆樹,作為香港最早研究石牆樹的樹博士詹志勇說:「要讓它自然生長。」他指唐代柳宗元早已提出過:「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即便是古代文人,也懂得樹木習性,「本」即是根,要讓樹根得以舒展。
護樹範例﹕科士街27棵石牆樹 全港最長最大規模
港鐵堅尼地城站在去年底建成,在C出口的科士街,就有三堵超過一百二十年歷史的石牆、27棵古老石牆樹,為全港最長及最大規模,走進去恍如置身密林,高大樹蔭蔚為奇觀。建站之初,港鐵本打算取址石牆樹位置,後來得詹志勇和當區居民要求保留,終令港鐵站移至舊泳池位置,並在海旁再建新泳池,港鐵稱此移站保樹的方案,涉及額外耗資逾七億元。在建站期間,詹志勇協助保護石牆樹,更與港鐵在去年出版《石牆樹保育》。
保育,照顧人樹關係
詹志勇認為:「保育石牆樹,其實也是照顧人和樹的關係。」大樹在一個地方孕育長成,是活生生的生命,日復一日與樹下的人產生感情。也許樹在的時候,人們不以為意,但當大樹被砍掉,人彷彿赤裸地暴露於太陽或大雨之下,便覺惘然若失。般咸道石牆上的樹根,有些地方插着紫紅色燒盡的香骨,不論榕樹是否有靈,但必定有情。
文/ 李寶瑜
圖/ 受訪者提供、李寶瑜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