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新處長上任,港台最近又成了話題。
在政治立場專業操守以外,還有人提到他的年紀——香港人印象中傳統老餅的港台,二○○九年多了一個新任務,需發展數碼電視頻道,於是,港台近年大談數碼化、年輕化,員工擔心,六十二歲的處長,是否可以帶領港台在廣播新科技更進一步?
這一期,我們邀來港台新媒體拓展總監杜瑞緯Henry,看看人們認為身負upgrade香港廣播業重任的港台,是否真如人們所說的落後?
巿場競爭不大,媒體革新動力小,香港的廣播業還是難免要跟隨大勢愈走愈高端,Henry說,未準備好的,不是香港巿場,而是媒體本身。
港台有幾high?
在訪問之中,說到港台數碼化的成績,Henry最引以為傲的,是港台在二○○二年、他加入港台前兩年,就開始了APS計劃(Automated Publishing System),即是把節目用這系統直接變成可以放在網上的格式,讓人收聽收看,「城巿論壇現場直播後,大約兩小時後,節目就可以轉化成網上適用的格式,在網上發放」。港台新媒體部有個宗旨,是希望能做到「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裝置」,都可以接觸到港台節目,而為了達到這目標,就要用上各式各樣的新科技。
任何時候 網上重溫 用雲端無「塞車」
「任何時候」,是希望人們不再被時間表所困,因為各種原因,觀眾錯過了任何節目,都可以隨時重溫,這首先要把節目全放到網上。起初,港台只嘗試轉化小部分節目,時至今日,超過九成節目都可以。「這是港台的優勢,絕大部分節目都是自己製作,沒有版權問題,其他商業機構就會相對困難,成本也大。」港台所有節目,包括電視和電台,都提供十二個月的網上重溫,可以想像,伺服器所需要的儲存量很大,Henry說,港台網上多媒體總量約是10TB。二○一○年,港台開始把節目移到雲端,「這可以解決塞車的問題。以往,一個節目大約可以負荷一千人同時觀看,超額的話就會開始『塞車』,片段會起格、窒下窒下」。
任何地方 PodCast下載慢慢聽
至於「任何地方」,Henry說,基本上,有互聯網的地方,都可以在網上收看、收聽得到港台的節目,不論是直播,抑或是重溫。「在外國,未必可以上到其他香港商業媒體的網頁,報紙如是,電視台也是。這有時不是被當地封鎖,而是媒體自己封鎖自己,來保護自己的業務利益,海外巿場需要額外付費。」港台沒有這種限制,同樣是由於版權自主度高,他們甚至為海外巿場提供香港巿場較少用的收聽模式,例如美加較流行的PodCast,即是在網上提供可下載的節目模式,讓人們在離線狀態也可以隨時重溫。
任何裝置 一個節目 六種格式
「任何裝置」,則是港台現在面對的挑戰,事關把節目放到網上,並不再只是由節目轉化為單一的網上收看模式。「十年前,人們上網,說的都是在桌上電腦用IE、Firefox、Safari,但如今都變成手機,還有平板電腦、手表、Google Glass、汽車裏的顯示板,香港最近還出現有熒幕可上網的雪櫃,太多了,這全部現在統稱為internet connected devices。」每一種裝置,熒幕大小不同,所需的解像度、格式也未必相同。「如果我把電視那種解像度,給你在手機上看,檔案大得多,手機負荷不來,所需的數據量也太多。」現在,一個節目,會轉化為六種格式,隨時候命,「當有人按掣收看,我們會自動在背後偵測你用什麼裝置、連線速度,如果你用手機,我們就自動安排一個較低解像度的版本給你。YouTube也是同樣的技術,影片播放頭三秒,你會覺得畫面不暢順,其實是YouTube在偵測你需要什麼版本」。
資料數碼化 「拯救」舊時錄影帶
另外,在APS以外,港台正在進行一個龐大的資料全面數碼化的計劃「MAM」(Media Access Management),除了現有節目要數碼化,過往以錄影帶儲存幾十年的節目資料,也要逐一拯救,全數數碼化。
「數碼化,媒體本身未ready」
「在互聯網開始在香港興起時,中大電腦科學系來找港台,說有好多新科技適合在港台用,其中嘗試了用港台的電台節目,在網上做直播。那是一九九五年。」九五年,電腦在香港並未普及至家家戶戶都必有一台;即使有電腦、可上網,也是用數據機(modem)、上網速度只得56K的年代。
曾在電視台工作的杜瑞緯Henry,二○○四年轉職到港台的新媒體組,當時的港台已開始把當時的節目錄製後數碼化,「新媒體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傳統媒體之上,利用新媒體把接觸面擴闊。既然港台的節目絕少遇到版權問題,就將它們全部數碼化,ready for internet」。因為起步得早,港台現在是香港唯一媒體,可以做到所有節目都能做到網上重溫,儲存期限達十二個月,提供的版本共六個,適合不同熒幕大小的裝置觀看;○七年,港台與YouTube合作,讓節目在港台網頁與YouTube同步直播、重溫;一○年,節目開始使用雲端處理,解決流量大時「塞車」的問題。今年七月,港台網頁最新的數字,每日平均有五百八十萬次點擊率、三十六萬人次的訪客。
新廣播大樓 推倒舊模式?
在科網世代底下,傳統媒體數碼化無疑是大勢所趨,「但香港呢,巿場其實已ready,是媒體自己未ready」。早前有員工在報章透露,港台設備落後,兩年前錄音仍用MD,Henry不諱言,港台的設備,大概都比亞視更舊,「港台是政府部門,要跟足程序,更換硬件不容易,這是事實,但香港的環境也是一個因素,巿場小、競爭少,沒有新營運模式引入衝擊,逼着你去學新模式。所以新廣播大樓是我們的希望,一切推倒重來,反而有望轉得快」。他說,不止港台,其他媒體也一樣,除設備外,運作模式、工作流程仍然很傳統。「就像電視台,過往最賺錢的收入來源是電視廣告,他們一直確保它繼續存在,以往商業公司的宣傳費,預留大部分在傳統媒體賣廣告,但我們看到的是,它們逐漸削減這方面的開支,轉而試在社交媒體宣傳,成本低一些,方法卻多元一點。電視台為了不失電視廣告但又要留住客戶,就綑綁式銷售,買電視廣告送網上廣告,但這方法不能持久的。」
中韓美電台「一人運作」
所謂的廣播新模式,香港沒有先例,但可以看外國媒體的發展,Henry看到的大勢是crowdsourcing(群眾協力),新聞的消息來源不止是記者,而是所有人,「天津爆炸新聞的片段,大多不是記者拍的,而是網民」;電台電視也一樣,觀眾聽眾將參與更多,舊有類似的可能是點唱,現在可能是人人都拍片唱歌投票,由編輯整合成節目。另一趨勢,是timeshift,即是觀眾不再被節目時間表綑綁,所有節目都可以隨時收看收聽。而媒體的運作模式,也將會有大改變。「舊有電視模式,拍攝完,導演、編輯、剪接、技術人員,幾個人一起製作。將來,人人桌上的電腦都可以做後期,做完傳去數據中心,再整合,人人的桌面都是製作中心。」至於電台的製作模式,Henry說香港現况是真的很落後。「香港的電台,是一個DJ,再加控制室裏一兩個人。但南韓、美國、中國,都在做『一人運作』,DJ開咪前,把當天的曲目、流程輸入電腦,做節目時就對着電腦熒幕,它替你定時倒數、播歌、播廣告。」他說,外國的電台,甚至會賣歌,「在網上電台的網頁,會有節目播放的曲目,人們聽到歌,想一聽再聽,他可以在網頁即時按一個掣購買」。
或許人手會減少,或許傳媒人工作更繁重,但科技同時讓媒體得以繼續生存,這的確是全球媒體所走的方向。
港台big data
電台節目
•在網上聽電台,聽直播節目比重溫節目的多。
•在網上聽直播,幾年前,主要流量來自電腦,但近年已開始轉為來自手機。
•每日都會出現幾個流量高峰,活生生地反映香港人的生活習慣﹕
早上七時 多來自手機(大量打工族上班乘車時聽直播節目)
早上九時 流量轉至桌上電腦(打工族回到公司,改用桌上電腦繼續收聽)
中午十二時 趨向平靜(午膳時間)
下午三時 流量回升,來自桌上電腦(午膳回到工作崗位,繼續聽電台)
下午七時 流量高,來自手機(下班回家,乘車聽電台)
•流量之中,海外聽眾佔約三成,大多來自美加。Henry的理解是,港台是海外唯一可直接收聽收看的香港媒體,而且也因為free、因為廣東話,「不少年輕人,在香港時不聽港台,去外國讀書時卻會聽」。另外,也有來自內地的流量,但由於內地有時會封鎖港台節目,內地人翻牆大多借用美國網絡,所以也會「谷大」美加的數字。
電視節目
•與電台相反,網上電視節目的「收視」,重溫較直播的多,事關在手機看直播,一來耗電,二來數據用量大,三來熒幕太小
•上載節目後,收視率一般在第一個星期持續攀升,至第四個星期開始慢慢下跌,三個月後,開始平穩地低,除了《鏗鏘集》、《頭條新聞》,它們的「壽命」較長
•《城巿論壇》也是一個例外。由於題目惹火,直播的收視率很高,及後重溫的收視,在一星期內是高峰,其後就迅速下跌
PodCast
•即是把節目變成「可下載」的模式。主要下載來自美加,「因為時差,我們早上七時的節目,十二小時後,才是美加時間的早上七時,節目已預備好讓他們下載,放進iPod,上班駕車時就可以播放香港的早晨節目」。
出奇數據
•港台網頁裏有個搜索功能,近幾個月,不少人到港台網頁,搜尋「梁榮忠」……「我不知道他最近做了什麼,讓這麼多人來港台搜尋他。」
•電台節目重溫率高企的,是金融節目……「我們的金融節目,沒有最新最update的資訊,因為那些都要用錢買。或許因為我們沒有商業背景,所以聽眾覺得可信中立?」
文/ 陳嘉文
圖/ 鄧宗弘、網上圖片
編輯/洪慧冰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在政治立場專業操守以外,還有人提到他的年紀——香港人印象中傳統老餅的港台,二○○九年多了一個新任務,需發展數碼電視頻道,於是,港台近年大談數碼化、年輕化,員工擔心,六十二歲的處長,是否可以帶領港台在廣播新科技更進一步?
這一期,我們邀來港台新媒體拓展總監杜瑞緯Henry,看看人們認為身負upgrade香港廣播業重任的港台,是否真如人們所說的落後?
巿場競爭不大,媒體革新動力小,香港的廣播業還是難免要跟隨大勢愈走愈高端,Henry說,未準備好的,不是香港巿場,而是媒體本身。
港台有幾high?
在訪問之中,說到港台數碼化的成績,Henry最引以為傲的,是港台在二○○二年、他加入港台前兩年,就開始了APS計劃(Automated Publishing System),即是把節目用這系統直接變成可以放在網上的格式,讓人收聽收看,「城巿論壇現場直播後,大約兩小時後,節目就可以轉化成網上適用的格式,在網上發放」。港台新媒體部有個宗旨,是希望能做到「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裝置」,都可以接觸到港台節目,而為了達到這目標,就要用上各式各樣的新科技。
任何時候 網上重溫 用雲端無「塞車」
「任何時候」,是希望人們不再被時間表所困,因為各種原因,觀眾錯過了任何節目,都可以隨時重溫,這首先要把節目全放到網上。起初,港台只嘗試轉化小部分節目,時至今日,超過九成節目都可以。「這是港台的優勢,絕大部分節目都是自己製作,沒有版權問題,其他商業機構就會相對困難,成本也大。」港台所有節目,包括電視和電台,都提供十二個月的網上重溫,可以想像,伺服器所需要的儲存量很大,Henry說,港台網上多媒體總量約是10TB。二○一○年,港台開始把節目移到雲端,「這可以解決塞車的問題。以往,一個節目大約可以負荷一千人同時觀看,超額的話就會開始『塞車』,片段會起格、窒下窒下」。
任何地方 PodCast下載慢慢聽
至於「任何地方」,Henry說,基本上,有互聯網的地方,都可以在網上收看、收聽得到港台的節目,不論是直播,抑或是重溫。「在外國,未必可以上到其他香港商業媒體的網頁,報紙如是,電視台也是。這有時不是被當地封鎖,而是媒體自己封鎖自己,來保護自己的業務利益,海外巿場需要額外付費。」港台沒有這種限制,同樣是由於版權自主度高,他們甚至為海外巿場提供香港巿場較少用的收聽模式,例如美加較流行的PodCast,即是在網上提供可下載的節目模式,讓人們在離線狀態也可以隨時重溫。
任何裝置 一個節目 六種格式
「任何裝置」,則是港台現在面對的挑戰,事關把節目放到網上,並不再只是由節目轉化為單一的網上收看模式。「十年前,人們上網,說的都是在桌上電腦用IE、Firefox、Safari,但如今都變成手機,還有平板電腦、手表、Google Glass、汽車裏的顯示板,香港最近還出現有熒幕可上網的雪櫃,太多了,這全部現在統稱為internet connected devices。」每一種裝置,熒幕大小不同,所需的解像度、格式也未必相同。「如果我把電視那種解像度,給你在手機上看,檔案大得多,手機負荷不來,所需的數據量也太多。」現在,一個節目,會轉化為六種格式,隨時候命,「當有人按掣收看,我們會自動在背後偵測你用什麼裝置、連線速度,如果你用手機,我們就自動安排一個較低解像度的版本給你。YouTube也是同樣的技術,影片播放頭三秒,你會覺得畫面不暢順,其實是YouTube在偵測你需要什麼版本」。
資料數碼化 「拯救」舊時錄影帶
另外,在APS以外,港台正在進行一個龐大的資料全面數碼化的計劃「MAM」(Media Access Management),除了現有節目要數碼化,過往以錄影帶儲存幾十年的節目資料,也要逐一拯救,全數數碼化。
「數碼化,媒體本身未ready」
「在互聯網開始在香港興起時,中大電腦科學系來找港台,說有好多新科技適合在港台用,其中嘗試了用港台的電台節目,在網上做直播。那是一九九五年。」九五年,電腦在香港並未普及至家家戶戶都必有一台;即使有電腦、可上網,也是用數據機(modem)、上網速度只得56K的年代。
曾在電視台工作的杜瑞緯Henry,二○○四年轉職到港台的新媒體組,當時的港台已開始把當時的節目錄製後數碼化,「新媒體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傳統媒體之上,利用新媒體把接觸面擴闊。既然港台的節目絕少遇到版權問題,就將它們全部數碼化,ready for internet」。因為起步得早,港台現在是香港唯一媒體,可以做到所有節目都能做到網上重溫,儲存期限達十二個月,提供的版本共六個,適合不同熒幕大小的裝置觀看;○七年,港台與YouTube合作,讓節目在港台網頁與YouTube同步直播、重溫;一○年,節目開始使用雲端處理,解決流量大時「塞車」的問題。今年七月,港台網頁最新的數字,每日平均有五百八十萬次點擊率、三十六萬人次的訪客。
新廣播大樓 推倒舊模式?
在科網世代底下,傳統媒體數碼化無疑是大勢所趨,「但香港呢,巿場其實已ready,是媒體自己未ready」。早前有員工在報章透露,港台設備落後,兩年前錄音仍用MD,Henry不諱言,港台的設備,大概都比亞視更舊,「港台是政府部門,要跟足程序,更換硬件不容易,這是事實,但香港的環境也是一個因素,巿場小、競爭少,沒有新營運模式引入衝擊,逼着你去學新模式。所以新廣播大樓是我們的希望,一切推倒重來,反而有望轉得快」。他說,不止港台,其他媒體也一樣,除設備外,運作模式、工作流程仍然很傳統。「就像電視台,過往最賺錢的收入來源是電視廣告,他們一直確保它繼續存在,以往商業公司的宣傳費,預留大部分在傳統媒體賣廣告,但我們看到的是,它們逐漸削減這方面的開支,轉而試在社交媒體宣傳,成本低一些,方法卻多元一點。電視台為了不失電視廣告但又要留住客戶,就綑綁式銷售,買電視廣告送網上廣告,但這方法不能持久的。」
中韓美電台「一人運作」
所謂的廣播新模式,香港沒有先例,但可以看外國媒體的發展,Henry看到的大勢是crowdsourcing(群眾協力),新聞的消息來源不止是記者,而是所有人,「天津爆炸新聞的片段,大多不是記者拍的,而是網民」;電台電視也一樣,觀眾聽眾將參與更多,舊有類似的可能是點唱,現在可能是人人都拍片唱歌投票,由編輯整合成節目。另一趨勢,是timeshift,即是觀眾不再被節目時間表綑綁,所有節目都可以隨時收看收聽。而媒體的運作模式,也將會有大改變。「舊有電視模式,拍攝完,導演、編輯、剪接、技術人員,幾個人一起製作。將來,人人桌上的電腦都可以做後期,做完傳去數據中心,再整合,人人的桌面都是製作中心。」至於電台的製作模式,Henry說香港現况是真的很落後。「香港的電台,是一個DJ,再加控制室裏一兩個人。但南韓、美國、中國,都在做『一人運作』,DJ開咪前,把當天的曲目、流程輸入電腦,做節目時就對着電腦熒幕,它替你定時倒數、播歌、播廣告。」他說,外國的電台,甚至會賣歌,「在網上電台的網頁,會有節目播放的曲目,人們聽到歌,想一聽再聽,他可以在網頁即時按一個掣購買」。
或許人手會減少,或許傳媒人工作更繁重,但科技同時讓媒體得以繼續生存,這的確是全球媒體所走的方向。
港台big data
電台節目
•在網上聽電台,聽直播節目比重溫節目的多。
•在網上聽直播,幾年前,主要流量來自電腦,但近年已開始轉為來自手機。
•每日都會出現幾個流量高峰,活生生地反映香港人的生活習慣﹕
早上七時 多來自手機(大量打工族上班乘車時聽直播節目)
早上九時 流量轉至桌上電腦(打工族回到公司,改用桌上電腦繼續收聽)
中午十二時 趨向平靜(午膳時間)
下午三時 流量回升,來自桌上電腦(午膳回到工作崗位,繼續聽電台)
下午七時 流量高,來自手機(下班回家,乘車聽電台)
•流量之中,海外聽眾佔約三成,大多來自美加。Henry的理解是,港台是海外唯一可直接收聽收看的香港媒體,而且也因為free、因為廣東話,「不少年輕人,在香港時不聽港台,去外國讀書時卻會聽」。另外,也有來自內地的流量,但由於內地有時會封鎖港台節目,內地人翻牆大多借用美國網絡,所以也會「谷大」美加的數字。
電視節目
•與電台相反,網上電視節目的「收視」,重溫較直播的多,事關在手機看直播,一來耗電,二來數據用量大,三來熒幕太小
•上載節目後,收視率一般在第一個星期持續攀升,至第四個星期開始慢慢下跌,三個月後,開始平穩地低,除了《鏗鏘集》、《頭條新聞》,它們的「壽命」較長
•《城巿論壇》也是一個例外。由於題目惹火,直播的收視率很高,及後重溫的收視,在一星期內是高峰,其後就迅速下跌
PodCast
•即是把節目變成「可下載」的模式。主要下載來自美加,「因為時差,我們早上七時的節目,十二小時後,才是美加時間的早上七時,節目已預備好讓他們下載,放進iPod,上班駕車時就可以播放香港的早晨節目」。
出奇數據
•港台網頁裏有個搜索功能,近幾個月,不少人到港台網頁,搜尋「梁榮忠」……「我不知道他最近做了什麼,讓這麼多人來港台搜尋他。」
•電台節目重溫率高企的,是金融節目……「我們的金融節目,沒有最新最update的資訊,因為那些都要用錢買。或許因為我們沒有商業背景,所以聽眾覺得可信中立?」
文/ 陳嘉文
圖/ 鄧宗弘、網上圖片
編輯/洪慧冰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