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拜閱何瑞珠教授於《明報》2015年8月13日A31版〈TSA的誤用及PISA的危機〉,令筆者想起多年來在教育評估上的「死症」:誰將評估由低風險異化成高風險?
較為年長人士都會記得最經典例子莫過於八九十年代的學能測驗,此測驗於2000年取消。有趣的是,在技術上此測試是以學校為單位,是測學校多於測學生。然而,由於大部分人認為學生能力反映學校能力,所以壓力無可避免地由學校轉移到學生。其實,同樣道理出現於TSA(全港性系統評估)、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等測試,測試單位其實是學校而非學生,但大部分人認為學生是反映學校能力的最佳辦法。較少人以較科學分析解讀結果,如以學校能否為一開始已經輸在起跑線的學生「增值」等。
其次,任何比較都會產生壓力。只要測試結果存在着學校與學校間比較,測試必然帶來壓力。很多低風險測試原本目的是反映教與學,但反映教與學的數據帶來學校與學校、地區與地區之間比較。學校其實是有責任解讀這些數據,改進自己的教與學,將壓力變成動力。
如何改善教與學?大部分人士都看總分數,但要真的對學生作出回饋,就要對個別題目作出分析。簡單來說,答對率高的題目是容易的題目,沒有必要花時間教授,相反,答對率低的題目是困難的題目,是教學的重點。
正面看待評估
再者,考試評估是邪惡嗎?正規評估的目的其實是測量題目背後的能力,而非題目本身。老師要教授的應該是通過題目培養學生題目背後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而非盲目操練題目。好題目本身有其本意及理念,盲目操練題目不單失去題目設計的意義,最嚴重的是令學生失去繼續學習興趣。盲目操練是令考試評估成為邪惡主因。
最後,壓力是否是罪惡?適當的壓力其實是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學校及老師們其實有責任協助學生正面的面對壓力,而非逃避。在漫長人生中,我們都會面對不同形式考試評估,學校老師責任是幫助學生正確解讀評估數據,找出學生強弱項,作為人生努力方向的指示牌。當然,應否在小三階段作出大型評估可以再作討論。
誰將評估由低風險異化成高風險?正面看待評估,讓評估為學生帶來正能量,可能比討論誰的責任更重要。
作者是澳門大學持續進修中心主任、教育學院副教授
較為年長人士都會記得最經典例子莫過於八九十年代的學能測驗,此測驗於2000年取消。有趣的是,在技術上此測試是以學校為單位,是測學校多於測學生。然而,由於大部分人認為學生能力反映學校能力,所以壓力無可避免地由學校轉移到學生。其實,同樣道理出現於TSA(全港性系統評估)、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等測試,測試單位其實是學校而非學生,但大部分人認為學生是反映學校能力的最佳辦法。較少人以較科學分析解讀結果,如以學校能否為一開始已經輸在起跑線的學生「增值」等。
其次,任何比較都會產生壓力。只要測試結果存在着學校與學校間比較,測試必然帶來壓力。很多低風險測試原本目的是反映教與學,但反映教與學的數據帶來學校與學校、地區與地區之間比較。學校其實是有責任解讀這些數據,改進自己的教與學,將壓力變成動力。
如何改善教與學?大部分人士都看總分數,但要真的對學生作出回饋,就要對個別題目作出分析。簡單來說,答對率高的題目是容易的題目,沒有必要花時間教授,相反,答對率低的題目是困難的題目,是教學的重點。
正面看待評估
再者,考試評估是邪惡嗎?正規評估的目的其實是測量題目背後的能力,而非題目本身。老師要教授的應該是通過題目培養學生題目背後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而非盲目操練題目。好題目本身有其本意及理念,盲目操練題目不單失去題目設計的意義,最嚴重的是令學生失去繼續學習興趣。盲目操練是令考試評估成為邪惡主因。
最後,壓力是否是罪惡?適當的壓力其實是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學校及老師們其實有責任協助學生正面的面對壓力,而非逃避。在漫長人生中,我們都會面對不同形式考試評估,學校老師責任是幫助學生正確解讀評估數據,找出學生強弱項,作為人生努力方向的指示牌。當然,應否在小三階段作出大型評估可以再作討論。
誰將評估由低風險異化成高風險?正面看待評估,讓評估為學生帶來正能量,可能比討論誰的責任更重要。
作者是澳門大學持續進修中心主任、教育學院副教授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