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彭泓基﹕與程翔兄論「正義」 攜手一起「救救港大」!長青網文章

2015年08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8月18日 06:35
2015年08月1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與上海

剛從上海回來,在當地的出租車上,亮着醒目的標語:「提升服務質量,擦亮城市名片」,一切好像有條不紊,生氣勃勃。甫一下機,就感到兩地截然不同的氣氛,順手買了份《明報》,就看到程翔兄「義正辭嚴」的文章〈中共從幕後走到台前——從《人民日報》社論談起〉,把港大風雲,提升到政治鬥爭的層面,香港,好像快要湮沒在政治打壓中,黑雲滿佈。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許太久的昇平盛世,使香港人認為目前所擁有的一切是必然,不再懂得珍惜。相對地,在上海,連販夫走卒都知道城市形象的重要,愛護名聲,明白繁榮的成果,得來不易,努力在默默耕耘。而我們香港人,卻因為追求一些並無共識的「正義」和「理想」,而在逐漸破壞那整整數代人艱辛經營的成果,使「東方之珠」黯然失色,那是何等的令人悲痛!而我們的母校,很不幸,也遭受到池魚之殃!


「正義」的取捨

程翔兄學識淵博、經驗豐富、忠肝義膽,是一位我非常欽佩、致志伸張正義的民主鬥士。作為社會良心的現代知識分子,大家都在追求自由民主、公平公正等普世價值,而唾棄政治打壓、陰謀與暴力等不義。最近他不斷呼籲「救救港大」,重點是推動陳文敏教授的任命,卻不曾有任何譴責學生與外間激進分子衝擊校委會的做法,似乎為了各自認為的「正義」,可以不顧一切。


且讓我引述1998年諾貝爾獎得主Amartya Sen在他的名著The Idea of Justice中的描述:「一些赤裸裸的不公正的行為,雖使我們怒不可遏,但我們必須要通過理智的審思,來對感官信號進行批判性考察……『正義』必須關注實際的生活與現實,而不是只停留在抽象的制度和規則之上。應關注如何減少不公正,而不是局限於尋找絕對的『公正』。容許多種不同的『正義』緣由存在,而不是只允許或單獨一種的堅持。」歷史告訴我們,多少罪惡,假借着「正義」之名而造成!


所謂「正義」,根本的問題在於不同的角度與立場。Sen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有3位年輕人在爭奪一支長笛。第一位說他應該擁有它,因為只有他會吹奏,會吹的人卻得不到,所以不公正。第二位認為應是他的,因為長笛是他親手製造的。第三位則是最窮的,所以應歸他所有。這3位都各有其「公正的理由」,分別代表着「享樂主義」、「自由主義」及「經濟平等主義」。其間的取捨,全看你所選的立場,因此,要尋找絕對公正的「正義」,是很不容易的。一旦戴了有色眼鏡,就只能看到一種「公義」,其他都變成了「邪說」。現代的「正義」思潮,源於西方哲學,尤其是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影響至深。香港是中西文化薈萃的重點,西方尚「人權」,而中華文化重「人倫」,如何兼容並包,執兩用中,相互尊重與融和,正是中庸之道與民主的精神,而香港社會安定繁榮的基石是法治與人權。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爭取「正義」需要超卓的智慧,不可急於求成。政治,是妥協的藝術,需審時度勢、高瞻遠矚的毅力和策略,更要努力爭取朋友,減少敵人,而不是非友即敵,盲衝亂闖。有勇無謀,智者所戒。追尋「正義」也應有界限的,絕不能過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若一切訴諸「群眾」與「暴力」,不講理性與包容,最後的結果,可能只有「以暴易暴」,各不相讓,玉石俱焚。這正是歷史上許多戰爭的源頭。


港大畢業生議會特別會員大會

最近由葉建源議員領銜的一群「港大校友關注組」,要求香港大學畢業生議會召開特別會員大會,指令校委會需於30天內依照物色委員會的建議任命副校長,同時要求特首不再任香港大學校監,或只扮演禮節性的角色。其後由張韻琪領導的另一組校友,更要求校委會主席必須由教職員及學生皆能接受的人士出任。這儼然是干預校政,對原有制度作出結構性的變化。凡具有高層管理經驗的,都知道每一個重要的決策,都是錯綜複雜,尤其是當出現「多難境况」時,更不易取捨,局外人很難了解。作為校友,我們對校務的來龍去脈和運作知道多少?曾幾何時,我們要在此指指點點,要求校方如何選擇?校友會憑什麼覺得這些要求是正確無誤的?如何辨別是非對錯?無論陳文敏教授是否當選,無論特首如何任命,香港大學仍將是香港大學。民主精神,就是要透過制度來減少紛爭。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問題,最常見的是「辦公室政治」,關鍵是在取捨間是否合乎原則和理性。作為管理層,更重要的,是不受外間政治,尤其是政黨的影響,去為該組織的長遠利益,作出最佳的決策。


校委會的制度,百年來行之有效,我們應尊重它的運作,而非因一小事而全盤推翻或立刻改革。假若今天的特首不是梁振英,候選人不是陳文敏,「群眾」的要求還會是一樣嗎?其實,陳教授是否當選,對整體校政的影響極微。人事是短暫的,制度是長遠的,不應因人而廢制。因此,另一批「支持十大院長聲明」校友組也加進了另一議程:支持「維護學術自由、院校自主」。相信將於9月1日召開的特別會員大會,將有一番激辯。和大怨必有餘怨,無論結果如何,議會的議決案是沒有法律效力的,大張旗鼓,勞師動眾,也不過只是一番擾攘,一浪政治的漩渦或淪為政客的「造秀」,徒傷和氣。 最令人擔憂的,是讓外間各懷鬼胎激進分子趁機興風作浪,令校友間造成分化分裂,對母校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香港大學為何而立?

創校之始,校長Lugard開宗明義定香港大學是「為中國而立」。大學教育強調學術自由、獨立思考、明辨是非,亦同時肩負社會責任。香港今天的安定繁榮,是數代人艱辛努力的成果,得來不易。可是,時移世易,今天的港大,究竟是為誰而立?大學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我們還是香港的最高學府嗎?若是,我們的聰明才智、學術造詣、道德修養,皆應致力成為社會的楷模!可是,今天,我感到迷惑, 因為這些年來,從8.18到7.28事件,已成為社會的笑柄,我聽到太多不利母校的批評和指摘,甚至難堪的辱罵。還有惡意的詆譭,說港大學生「賤格亡德」、「亡德怪物」,直是親痛仇快!能不痛心?


救救港大!

政治,許多時是打着「正義」旗號的權力較量,旗下隱藏着多少人性的醜惡。尤其是在香港這淌渾水,是非對錯,糾纏不清,是以智者不為也!至於撕裂香港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是非對錯,自有歷史見證,我只是在此呼籲程兄、尚未畢業的同學、各方人士與校友們,不要把母校作為戰場,讓她遠離外間政治的爭拗,恢復寧靜與平和。程翔兄同我們相識多年,都是互相敬重、親密的同窗,熱愛着母校,是好友而絕非敵人。際此關鍵時刻,祈望大家能共同攜手,拋開彼此心中矛盾,一起救救港大,擺脫政治漩渦的困擾,不要把前人辛苦建成的百年基業與名聲,毁於一旦!區區之心,僅此而已。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1973年香港大學理學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