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王曉鑫:再思合約教師的困局長青網文章

2015年08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8月19日 06:35
2015年08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有合約教師自殺,再次觸發因教育局不予增設常額教師,學校近10年多用合約方式聘請教師,首當其衝者為2000年後新入職人士。筆者得悉有教師當了10年,也是在「合約隊」等輪一個常額教席。等了四五六七年的合約教師,在教育界已漸漸變為常態。


近日有社會輿論採用「供多於求」——即出生人口減少,但教師人數不減反加的角度,來解釋現時的教師困局。並提議用「去常額化」來解決問題。


教師「供多於求」現象非今天獨有

但所謂教師「供多於求」現象其實早於1970年代已出現。香港在1949年後出生率急升,志願團體為主,政府輔助的辦學模式,提供了大量的小學學額。到1960年代,出生率下降,但小學數目不變。與此同時,1960年代已有3間教育學院,培訓合資格教師。此外,還有很多的「暫准教師」在學校任教,特別在私校。到了1970年代,小學出現了「超額教師」。但教育署的解決方法,並非殺校或增設合約教師職位,而是在1975年跟教協會簽訂「超額教師」安排協議,教育署須先為超額教師安排常額教席。這協議直至2002年,由時任教統局長李國章打破。


合約教師實為壓低教育開支產物

2000年在社福界推行的「一筆過撥款」幸未蔓延至中小學。可是,時值另一波的學童人數下降潮,成為教統局殺校和推出林林總總合約教師/職員職位的理由。


而這些合約職位,並非皆盡「臨時」,以滿足「短暫」的需求。它們卻是政府用低薪、不理想的僱用條約和晉升前途來聘請的常設崗位。如2000年後,在各校新增的科技統籌員,便是教統局第一批推出的合約員工。還有為照顧日漸增加有特別需要學生的資源教師。教改水深火熱時期,教統局增加撥款予學校,以僱用每年一聘約的教師助理,減輕教師恆常、大量的工作教育行政職責。久而久之,教師助理成為每間學校俱備,但又不屬於編制的教職員團隊成員。經濟環境差時,政府推出合約職位,近年經濟環境轉佳時,政府繼續撥出非恆常的津貼。由此可見,教育需要是長年存在,只是政府想壓低教育開支,拒絕新增甚至凍結固有的常規職位。


應增師生比率 改善教育質素方為出路

事實上,合約教師的困局,不只是「他們」的問題,他們同時反映了香港教育界的桎梏,更影響香港教育的質素。這裏要介紹「師生比」和「班師比」,這兩個教師供求的數字。前者是每一班一位教師教授多少位學生;後者是開設每一班,學校可編配多少位教師,現在的比率是1:1.7,即一間24班的學校,便可編配40.8位常額教師。這兩個數字並不是金科玉律、一成不變的。就好像是小學的「師生比」,由從前的1:40,下降至現在的1:25。「小班教育」讓教師可以有空間照顧到學生的學習需要。


所以,政府現在更應把握學生人數下降,由以往因應付出生率急升,只着重「量」的教育,逐步追求「質」的改變。2014/15年中學的師生比為1:30,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各國平均的1:24水平(小學數字為1:21)(註)相比,更應下調。上文提及教師「僧多粥少」,要以合約聘任,其實也是個假現象。只不過是政府不願為教育作更大的承擔,最終使教師和學生受害。所以,為提高整體的教育質素,增加常規教師,儲才施教,才是上策。


當然,增加教育撥款,就跟其他財政分配一樣,最後也是一個政治角力的問題。


註:OECD 2014,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4:OECD Indicators, p.450.

作者是自由撰稿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