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隨着香港進入後政改時代,最近坊間開始探討2047年後香港定位問題,一般稱為「二次前途」問題。反對派普遍認為2047是香港大限,《基本法》50年不變結束。為了維持2047後香港體制運作,必須與中央擺出姿態,準備一場跟中央的「鬥爭」。筆者認為整體來說回歸18年,一國兩制在實踐過程中固然碰上不少挑戰,然而至目前為止,一國兩制在香港是成功落實的,假設制度運作良好,簡單常識也能告訴我們,2047後的一國兩制絕對應該繼續,也看不見為何要變為所謂一國一制,讓香港不再擁有資本主義的特色。
中央必衡量成本代價和益處
然而上述的論點建基於一個假設,就是制度運作良好,我相信中央處理每個地方的思維也是如一,必定會衡量這地方帶來的成本代價和帶來的益處,如果這地方帶來太大成本代價,我相信必定會有意見質疑2047後是否還要繼續一國兩制以應付龐大的代價。特別是如果一國兩制在往後的日子裏運作不善,甚至令中央認為其對香港的主權受侵犯,那麼這種改變2047後一國兩制的論點必定會變得更強烈,形成更大壓力。
我必須指出的是,如果香港反對派堅決用不合作、與中央對抗的態度去處理所謂二次前途問題,我相信不會為香港帶來好結果。最近坊間有關二次前途論述都基本上假定中央出於惡意破壞香港,並一定程度把中央政府妖魔化。這樣的抹黑不但對中央不公平,同時傷害了香港與內地關係,激化兩者之間矛盾。而這種論述的客觀效果就是讓港人不承認、否定甚至排拒中央政府原來一直對香港的主權。這樣下去,對上述主張2047後變一國一制的看法反而起了強化作用。
未來的中國在政治體制上必然要走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路,也不會盲目將西方民主選舉照抄,但她在各方面也同時會不斷朝着與世界接軌的方向前進,如果在漫長路上,中國逐漸取得成果,並優化了自身制度,例如金融制度,目前國家金融制度確實尚有不少漏洞及可改進空間,然而當有一天,她制度完善的時候,對香港的依賴會進一步減少,在成本和益處的平衡中,益處不見得大,但成本代價卻很高,這點同樣值得我們思考。
還記得79天佔領期間,學生們堅持與中央抗爭到底,試圖改變8.31決定,結果功敗垂成,中央的決定絲毫不改。反對派也上了一課。
與內地對抗 必犧牲市民利益
最後一點,由於地緣和歷史因素,香港與內地從來都是唇齒相依關係,這就是中國因素,就算撇下民族認同感不談,無可否認在香港有千千萬萬市民生計和經濟生活與內地有着直接或間接關係,如要與整個內地對抗,必定會犧牲了廣大市民利益,台灣在陳水扁執政時代,閉關鎖島,導致民不聊生、經濟低迷,這樣的活生生反面教材大家也是清楚看見的。
香港確實是中國的一部分,在二次前途問題上,如果着眼於虛浮的意識形態,否定一國兩制的一國前提,否定中央對香港應有的主權,而犧牲了現實中廣大市民生計和經濟,我認為是不負責任的。
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曾在他的書中談到香港(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此書出版於2000年,當時回歸才3年他已預計香港人的困難,就算我們能花盡工夫把社會的不同階層利益矛盾化解,也不能化解港人之間對中國看法之間的矛盾,這會對香港造成莫大影響,李光耀先知先覺,今天香港主要矛盾也許在於大家對中國的看法始終南轅北轍,這正是一切泛政治化的根源,民生問題的矛盾在這種環境下難以解決。如果未來社會堅持要以對抗心態看待中央政府,我相信香港前景堪虞。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主席、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中央必衡量成本代價和益處
然而上述的論點建基於一個假設,就是制度運作良好,我相信中央處理每個地方的思維也是如一,必定會衡量這地方帶來的成本代價和帶來的益處,如果這地方帶來太大成本代價,我相信必定會有意見質疑2047後是否還要繼續一國兩制以應付龐大的代價。特別是如果一國兩制在往後的日子裏運作不善,甚至令中央認為其對香港的主權受侵犯,那麼這種改變2047後一國兩制的論點必定會變得更強烈,形成更大壓力。
我必須指出的是,如果香港反對派堅決用不合作、與中央對抗的態度去處理所謂二次前途問題,我相信不會為香港帶來好結果。最近坊間有關二次前途論述都基本上假定中央出於惡意破壞香港,並一定程度把中央政府妖魔化。這樣的抹黑不但對中央不公平,同時傷害了香港與內地關係,激化兩者之間矛盾。而這種論述的客觀效果就是讓港人不承認、否定甚至排拒中央政府原來一直對香港的主權。這樣下去,對上述主張2047後變一國一制的看法反而起了強化作用。
未來的中國在政治體制上必然要走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路,也不會盲目將西方民主選舉照抄,但她在各方面也同時會不斷朝着與世界接軌的方向前進,如果在漫長路上,中國逐漸取得成果,並優化了自身制度,例如金融制度,目前國家金融制度確實尚有不少漏洞及可改進空間,然而當有一天,她制度完善的時候,對香港的依賴會進一步減少,在成本和益處的平衡中,益處不見得大,但成本代價卻很高,這點同樣值得我們思考。
還記得79天佔領期間,學生們堅持與中央抗爭到底,試圖改變8.31決定,結果功敗垂成,中央的決定絲毫不改。反對派也上了一課。
與內地對抗 必犧牲市民利益
最後一點,由於地緣和歷史因素,香港與內地從來都是唇齒相依關係,這就是中國因素,就算撇下民族認同感不談,無可否認在香港有千千萬萬市民生計和經濟生活與內地有着直接或間接關係,如要與整個內地對抗,必定會犧牲了廣大市民利益,台灣在陳水扁執政時代,閉關鎖島,導致民不聊生、經濟低迷,這樣的活生生反面教材大家也是清楚看見的。
香港確實是中國的一部分,在二次前途問題上,如果着眼於虛浮的意識形態,否定一國兩制的一國前提,否定中央對香港應有的主權,而犧牲了現實中廣大市民生計和經濟,我認為是不負責任的。
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曾在他的書中談到香港(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此書出版於2000年,當時回歸才3年他已預計香港人的困難,就算我們能花盡工夫把社會的不同階層利益矛盾化解,也不能化解港人之間對中國看法之間的矛盾,這會對香港造成莫大影響,李光耀先知先覺,今天香港主要矛盾也許在於大家對中國的看法始終南轅北轍,這正是一切泛政治化的根源,民生問題的矛盾在這種環境下難以解決。如果未來社會堅持要以對抗心態看待中央政府,我相信香港前景堪虞。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主席、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