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基金支援教師指導 女生再親殘疾父母長青網文章

2015年08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8月20日 06:35
2015年08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二一如二、二二如四、二三如六……」二年級學習乘數表,你還記得誰跟你一起背誦嗎?這可能令你勾起父母那時嚴肅的面容,但即將升上中四的妙瑩,回想背乘數表的日子,只可對着妹妹妙姿背誦,父母也想聽她念,可惜有心無力,因為雙親皆是聽障人士。


雙親聽障 女兒問父母功課費力

聽力正常的妙瑩想起小時候,遇到中文字不懂寫,只可用口形詢問父母,她先要慢慢地說出,還注意要把嘴巴張得大大的,令父母容易猜到,但漢字有太多同音字,有時也會猜錯,如「泰」字會誤為「太」,父母可能要嘗試數次才知道女兒說的字,漸令妙瑩失去問父母的意欲;加上她小時候不擅手語,又不懂寫字,較難與父母表達內心想法,「很多事情都不會跟他們說」。


中文以外,妙瑩小學時其他學科成績都不太好,小六時連英文「kitchen(廚房)」也不會寫,更遑論寫較長的英文句子。升中因環境轉變,亦常鬱鬱不歡,更會無故哭泣,但性格內向,沒人可訴。父母偷看日記,才知道女兒因何事失落,卻不知如何安慰。直至母親在教會得知「富二代殘障家長子女教育基金」,專向殘疾父母的子女提供上門補習和其他支援,補習教師惠儀便於5月開始為她們補習,情况才有改善。


補習後 女兒想改善與父母關係

惠儀憶述,初見兩姊妹兩三次時,她們都很少甚至不說話,惟她不斷釋出善意,在學業以外主動關心她們,如家庭關係及校園生活,終見成效,現在妙瑩已敢於向惠儀敞開心扉,但仍容易對多人的環境感不安,如有次她們上街買書,妙瑩全程都低着頭且走得很快,身體微顫,付款時更沒發一語,較怕和陌生人說話。惠儀又說,觀察到她與父母的關係疏離,有時態度語氣差,有時更「好像不想跟他們說話」,故多次用自身經歷提醒妙瑩應如何對待父母,令妙瑩想改善與他們的關係。


失明人士發起 望解決跨代貧窮

「富二代殘障家長子女教育基金」發起人莫儉榮是失明人士,亦是註冊社工,有感社會忽視殘疾人士經常遇上的家庭或親子問題,特成立基金,期望政府及公眾關注,也望藉此解決跨代貧窮。


明報記者 黃津琪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