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二戰日本有否機會逃過戰敗﹖/ 文︰蔡子強長青網文章

2015年08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8月20日 06:35
2015年08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六(8月15日)是二次大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0周年紀念,3個多月之前我在本欄寫過一篇文章,討論德國有否機會打贏二戰,本星期我也想討論一下日本。


在討論德國的那篇文章我談到,在二戰初期,當同盟國的資源優勢還沒有完全發揮,雙方實力的對比仍未出現根本性逆轉之前,德國是有可勝之機的,只要打贏北非、莫斯科、斯大林格勒3場關鍵戰役其中一仗,就可以扭轉德國的戰敗命運,而這3場仗原本都可以打贏,但希特勒卻都犯了大錯,因而斷送了勝機。


那麼日本有否類似的關鍵戰役呢?要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搞清楚,日本是敗於陸戰還是海戰。


日本戰敗關鍵在於海戰而非陸戰

不同於德國投降時整支陸軍基本上已經土崩瓦解,在日本投降時,它仍保有一支相當龐大、完整的陸軍,以人數計尚有600萬,且單以日本本土計,準備進行所謂「本土決戰」的,便有200萬人,且紀律和裝備良好,不是被實戰長期蹂躪至士無鬥志、殘兵敗將那一種,完全還有實力一戰。所以,陸軍從來不是日本戰敗的關鍵。


事實上,日本是敗於美軍的毁滅性大轟炸,以及海上封鎖之下。而美軍能夠這樣雙管齊下,是因為日本海戰連連失利,美國完全攫取了制海權。例如,從1944年7月起,隨着太平洋馬利安納群島(包括關島及塞班島等)被美軍攻克,並建立了大型空軍基地,日本本土便被直接置於美軍重型轟炸機的轟炸半徑之內,即使是後來以原子彈轟炸廣島及長崎的那些B-29轟炸機,也是從這裏的提尼恩島起飛。而這種大轟炸,最終導致日本90萬人死亡,2200萬人無家可歸,這樣一個毁滅性效果。


日本海戰失利關鍵在於美日國力差距

那麼,日本為何會在海戰上失利呢﹖

10年前我在《明報》已經寫過一篇文章,討論日本於二戰戰敗的關鍵,當中提到日本之所以戰敗,這主要在於日、美兩國戰時建造和補充艦艇能力上的巨大差別(見表)。


稍為熟悉軍事史的人都知道,由一次大戰到二次大戰,海戰的主角已經由戰列艦改為航空母艦,日本重達7萬噸的超級巨艦大和以及武藏,在整場戰爭中恍如廢物,從未立過任何戰功,同級戰艦的第三艘信濃,更在戰爭後期被改建成空母。太平洋戰爭如珍珠港、珊瑚海、中途島、馬利安納等海戰,主角一直是空母,直至最後的雷伊泰灣海戰,日本的戰列艦才稍稍進場。


如果空母是太平洋戰爭的主角,從附表中可見,美、日戰時造艦能力的差距是如何懸殊。日本差不多注定沒有反勝的機會。隨着戰爭拖延下去,日軍的劣勢只會愈發明顯。事實上,以戰爭後期決定性的馬利安納海戰為例,當時日軍投入的兵力只有美軍約三分之一。正如日本「聯合艦隊」開戰時的司令山本五十六所說,他能夠保證聯合艦隊在開戰後的首年雄霸海上,但一年之後他卻不敢說。他一直反對開戰,對美、日國力尤其是工業力量上的巨大差距十分之悲觀,認為這也是戰爭勝負之關鍵。


中途島可改寫日本命運

那麼,在戰爭初期,當美軍的資源優勢還沒有完全發揮,雙方實力對比仍未出現根本性逆轉之前,日本有否可勝之機﹖有沒有可類比前述德國北非、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這些可勝而最終未勝,而贏了就可扭轉日本戰敗命運的關鍵戰役?

我想答案沒有德國那般明顯,始終美日兩國國力之間的差距太過懸殊,勉強來說,只有中途島戰役。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最大的6艘空母加賀、赤城、飛龍、蒼龍、翔鶴、瑞鶴,及所派出的300多架搭載機,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美軍唯一幸運和告慰的是,當時7艘空母,沒有一艘留在港內,保住了血脈。之後半年,日軍在太平洋所向披靡,美、英兩軍節節敗退,日本變得意氣風發,不可一世。直到1942年4月美軍空襲東京(即著名的「杜立特轟炸東京」),一直打勝仗沒有想過本土會被襲的日本,產生重大心理震撼,於是山本五十六派出龐大艦隊出征中途島,一方面,想透過佔領該島來確保日本東面的警戒和防衛;而另一方面,亦想引來美國空母決戰和殲之。


結果,由於美國成功破譯日本密碼,因此以逸待勞,6月4日,美國的3艘空母約克鎮、勇往、大黃蜂,迎戰日本的4艘空母加賀、赤城、飛龍、蒼龍,在以寡敵眾的情况下,卻擊沉了日方全部4艘空母,而美方卻只損失了約克鎮一艘。從此,日軍對美軍在太平洋的空母優勢被徹底扭轉,美軍逐漸站穩陣腳,扭轉了自珍珠港之後盟軍在太平洋節節敗退的局面,為下一步的反攻奠定了基礎。


若然歷史來一次「what if」,中途島一役反過來是日本打贏,那麼對整個戰局會有何影響呢﹖

正如前述,開戰時,美國擁有7艘空母,2艘駐守大西洋,5艘駐守太平洋。如果中途島一役戰敗,該島被日軍佔領,3艘空母被擊沉,再加上較早之前已在珊瑚海一役損失列克星頓,那麼整個廣闊的太平洋,便只能靠薩拉托加一艘空母孤伶伶的防守(或選擇放棄大西洋而把黃蜂和流浪者2艘空母調回),再加上中途島將成日軍攻擊夏威夷的跳板,作戰計劃已經制定,夏威夷將岌岌可危,在珍珠港已經被重創的太平洋艦隊亦奄奄一息,美國整個西面將近無兵可守,一旦夏威夷被攻陷,美國本土西岸將面臨巨大軍事威脅,要說日軍登陸美國本土可能言之過早,但美國也會因連串的慘敗而決心有所動搖,如果有建議美、日議和,美國不能不完全不考慮,其實,這正正是山本五十六的如意算盤,雖然到時日本朝野未必願意就此收手。就算美國堅持不屈服,但資源投放的優先次序將被更改,尤其是「歐洲優先」這方針,工業擴張將大受影響,資源將優先用在於西岸建立要塞和陣地,工人也將被徵召入伍,以組成更多的師團來防守西岸。美國這個「民主國家兵工廠」的運作將大受影響。


而在中途島一役之後,我再也看不到日本在整場戰爭中有何勝機,或許個別戰役可以打得好一點,但卻只會把整場戰爭拉長一點,卻無阻於大局,美國在國力和資源上的優勢,正逐步得到發揮,讓日本被甩在後面,無法招架。


中途島是日軍應勝而未勝

剩下來有趣的問題是,日本是否在中途島一役注定打敗?由始至終是否全無勝機﹖

答案恰巧相反,之後很多海軍學院曾經模擬中途島戰役再打一次,結果都是美軍打敗,日軍戰勝,畢竟美軍是以寡敵眾,以3艘空母對抗對方4艘空母。事實上,美軍的勝利,是連串好運、日軍莫名其妙和不可原諒的犯錯等因素,加起來之後所締造成戰爭史上的奇蹟,例如,這些海軍學院師生,都無法重演當美軍俯衝轟炸機直撲日軍空母時,卻剛巧碰上對方飛機正在空母甲板上拆卸和更換炸彈的所謂「命運關鍵5分鐘」。


因篇幅關係,這裏只精簡挑出日軍幾個錯誤說說。例如:


既已決定打中途島,就沒有必要之前分兵打珊瑚海,在此役由日軍的翔鶴和瑞鶴兩艘空母,對美軍的約克鎮和列克星頓兩艘空母,結果美軍損失了列克星頓,但日軍兩艘空母卻遭重創,要回去搶修,錯過了中途島,其空母優勢也由6:4,下降至 4:3;

在日軍駛近中途島時,負責陣前指揮空母部隊,珍珠港的老功臣南雲忠一,卻過於輕敵,沒有督促偵察機做足工夫,沒有發現敵方空母正在環伺;

更大的錯誤是,究竟出征中途島,首要目標是佔領該島,還是引來美國空母決戰,戰略上的優先次序為何,似乎山本五十六和南雲忠一都沒有想得很清楚。史實是,4艘空母先派出第一波搭載機,去對中途島的機場和軍事設施進行轟炸,為日軍的登陸部隊開路,但成效卻不理想,之後南雲忠一作出了一個重大錯誤決定,那就是派出飛機對中途島作第二波轟炸,並為此命令空母甲板上早已就緒的預備機,得卸下原先裝上對艦用的魚雷和炸彈,而換上轟炸陸地用的炸彈,這項作業得花上一小時,但其間,卻偵察到對方空母戰鬥群在附近,在大吃一驚下,又匆忙命令飛機重新換上對艦用的魚雷和炸彈,於是讓甲板上亂作一團,且更讓滿佈更換中的炸彈和魚雷的甲板成了絕佳火藥庫。就在整項作業只差5分鐘便可完成時,敵機搶先來襲,瞬間就讓日軍3艘空母加賀、赤城、蒼龍陷入一片火海。


本來,如果維持高度警戒的話,在發現敵方空母之前,己方空母的飛機應該不可輕易動用,這本是很簡單的道理。所以,日軍犯下這樣的錯誤,根本是難以原諒的。或許,珍珠港之後的節節勝利,讓日軍過分輕敵,大腦麻痹,這為它種下禍根,才會犯下偵察不足和戰略目標想不透切這類錯誤吧!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