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葉健民:想像未來 不能沒有中國因素考慮長青網文章

2015年08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8月21日 06:35
2015年08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雨傘運動結束將近一年,激情過後,各方關注香港前景的朋友靜極思動,近月紛紛提出各自的想法,試圖打破特區的政治困局。這當中有人堅持對話才是王道,希望在全面對抗與毫無原則的妥協讓步間中找尋空間;另一方面,以「本土」為先,「修憲」、「公投自決」、「永續自治」等論述亦先後出台,珠玉紛陳,好不精彩。不管你是否認同這些見解,上述發展充分反映出港人對這個家的關懷愛護,絕對是令人欣慰的。特別是後者反映出年輕朋友的激情,那份敢於挑戰權威、不畏觸犯禁忌的精神,無疑可以拓闊想像空間,有利迸發更多思想火花,也或許能從中孕育出更多有益、有建設性的想法。不過,正如很多朋友也先後指出,思考香港出路,既關乎本土利益,亦涉及內地發展。因為,無論在政治關係、經貿聯繫以至社會民生等環節上,不管是以唇齒相依還是互相利用去形容中港間的互動,兩地的關係早已密不可分。故此,思考香港前途,始終無法迴避中國因素,否則討論只會流於空洞,無助解決眼前困局。


溫和激進 殊途同歸

「對話」路線處理中國因素的辦法,是主張繼續維持溝通、保持對話,尋求中港可共同接受的出路。批評這種路線人士認為,這種主張仍然相信「北京是可以講道理的」,本身就是天大謬誤,完全是一廂情願、政治無知。他們的結論是「民主回歸」已經無望,港人也毋須再乞求北京賜予民主。但想深一層,這種「溫和」主張背後的基本假設,實質與以街頭抗爭衝擊制度的激進路線殊途同歸。溫和與激進路線在手法上固然大相徑庭,但兩種策略的成敗關鍵,也在於一個假設,就是說到最後,北京始終希望特區能長治久安,局面穩定。沒有這個假設,兩種路線都不會有任何機會可以令北京回心轉意,顧念港人訴求從善如流。「對話」路線,就是要透過游說溝通與整合香港社會內部共識,痛陳利害去試圖說服北京,假如民主無法在港生根,特區根本永遠不會出現善治局面,以及倘若這種情况持續下去,將如何影響香港及國家的長遠利益。前提是北京不管是基於國家利益、國際壓力,還是現實功利計算,就是不想香港亂。溫和派要做好的,就是要把這盤得失賺蝕的流水帳給北京算得清清楚楚。要令北京明白,以強硬路線處理香港只會得不償失,又何嘗不是激進派的思路?因為撇開純粹的情緒宣泄,激進派的策略,就是要不斷衝擊制度以增加特區管治成本,以拖垮政府施政去激發更大的民怨,從而利用亂局向北京施壓,令她就範。但假如中央真的寧願不惜一切保住自己顏面為先,不理特區死活,這種以「民情爆煲」製造亂局去令北京讓步的策略,又如何能夠成功?故此,激進派的路線其實也是建基於北京還「在乎香港」、尚有一點理智的假設上,假如譏笑溫和派仍然「寄望北京」是天真幼稚,其實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已矣。


香港真的可與內地劃清界線?

至於主張「命運自決」的朋友,有各種各樣的「本土為先」策略主張。當中有近乎明刀明槍的沿獨立之路進發,也有溫柔婉轉的革新論調,但總的來說,普遍強調本地社會眾志成城立場堅定,自覺自醒認真想清楚自身的追求,努力捍衛發展本土的文化價值體系和制度資產,並以清晰無誤的方法表達出來,確立香港的主體性,便能抗拒赤化,解決香港的困局。先不討論這些建議本身如何可以落實,也姑且大膽假設北京對整個過程不聞不問袖手旁觀,讓這些在她眼中會把香港推向了「半獨立」,甚至「實質獨立」狀態的發展遍地開花 (在這方面,「本土派」朋友其實較諸「溫和派」對中央的量度和胸襟的估計,更為樂觀),我們還是要回答一個問題,就是香港是否真的可以與內地劃清界線,不相往來而自給自足,獨立生存。本土派的朋友自然會理直氣壯地回應,說香港九七前已從來如是,所謂依靠大陸從來只是中英政治妥協的產物(例如東江水、食品供給),而以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和重要貿易城市的地位,也毋須依靠中國也可生存,所以這種討論根本並無意思。對於香港殖民地時代的歷史考證,可以繼續探討辯論,但即使我們暫且接受香港早已能自給自足的假設,本土派的朋友也要明白,假如我們真的走到了他們所倡議的完全自主自決的地步,我們要面對的,已不再是英治時期北京以「長期打算,充分利用」作為主軸、以實利考慮為前提的靈活對港政策,也不單純是眼前這種中港關係緊張的局面,而是一種史無前例的中國全面與香港為敵的惡劣狀態。因為對北京來說,「命運自主」的香港已觸及了領土完整、主權尊嚴與國家安全等根本戰略利益。即使我們名義上可能依然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假如北京認為一國原則已蕩然無存或有名無實,而這隻會生金蛋的鵝也再不能據為己用,她自然會摒棄所有自我約束,也必然會粗暴地向香港施壓。隨之而來,對香港有形無形的抵制、圍堵以至封鎖,也絕非一兩句「堅守我城」可以處理。有人可能寄望於國際社會的介入,為香港創造生存空間。但在她早已自視為天朝大國的今天,中國對國際社會的壓力抵抗力已大大增強,假如涉及到關鍵利益,北京真的會因外界批評而輕易讓步嗎?在後冷戰時期,我們也難以用以前的敵我界別,去簡單劃分中國與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關係。中國固然是軍事威脅、競爭對手,但她也同時是金主、是投資機會,也可能是穩定國際金融秩序的白武士。中美之間如今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捍衛自由香港的道義責任,在新的國際秩序下有多少斤両,還得仔細思量。如何與一個毫無節制充滿敵意的中國博弈、香港能否在這場急風暴雨下求生,是主張「命運自决」的朋友需要回答的問題。


「拒絕中國」作為一種個人生活態度,以此為濁世中自持之道,固然是一種選擇,也絕對可以理解。眼見國內朝政腐敗、制度崩壞、民風庸俗,希望與此劃清界線,不願往來,是人之常情。能向強權說不,可以給土豪權貴一個臭面,也是一件快事。但作為解決香港困局的出路,而非只是一種道德批判,或者個人安身立命的方法,不管我們有哪種香港未來「想像」,箇中分析始終不能缺少對中國因素的認真思考。


作者是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 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 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 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