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楊庭輝﹕言行一致須有倫理道德基礎長青網文章

2015年08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8月22日 06:35
2015年08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抗爭行動遭人詬病的原因眾多。有人認為目前的抗爭行動不可能取得成功。有人認為抗爭行動會擾亂社會秩序。持這兩個立場(之一)的人多由始至終地反對抗爭行動。但令抗爭支持者出現分裂,以及令抗爭行動殆盡道德和政治力量的主因,在於抗爭行動的理念和實踐出現矛盾。所以,搞手和參與者言行一致,是抗爭行動成功的重要條件。


抗爭搞手需梳理的8個問題

不過,政治行動單單符合言行一致又是否足夠呢?比方說,ISIS威脅某些國家,若在所設的限期前沒有繳付贖金,便會處死那些國籍的人質。單從技術層面而言,這個組織也是把所說的付諸實踐。然而,這些事情之所以駭人聽聞,源於它們牴觸了倫理道德基礎。


筆者指的倫理道德,並不單是儒家思想的五倫,而是倫理學的三大主要思想方向:結果主義(consequentialism)、道義論(deontology)和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當試圖進行政治抗爭時,搞手無可避免地要梳理以下這些問題:(1)抗爭短期和長期成效如何?(2)如果抗爭短期的成效不大,為何我們還需持續地進行呢?是因為爭取每個人有平等的權利較重要,是為了行動的長期成效,還是兩者皆有?(3)搞手應否扮演「骯髒之手」(dirty hands)的角色,為求達到良好的政治結果而採用不義的手段(the ends justify the means)?(4)與第三題問題有關的是,假如一個成效較大的抗爭運動有較大機會傷害到無辜的人,我們應否接受這種抗爭模式呢?(5)其實人們並非一定不接受傷害無辜的政治行動。例如二戰時,英軍為了促使納粹德軍投降,於數個德國平民區進行轟炸(註一)。美軍又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這都是傷害無辜平民之舉。有人認為,在極度危急的關頭,以傷害無辜的方法換取較大的群體利益是可接受的。但怎樣的情况才算得上「極度危急的關頭」呢?這會否涉及主觀的判斷?人們會否濫用了這個詞彙(註二)?政府又可否用「極度危急的關頭」的名義以採取傷害平民的個人利益的措施呢?(6)抗爭是為了爭取分配性公義,還是重新分配不公義以達到公平的結果?重新分配不公義又是否真的可以達至公平的結果(註三)?(7)為什麼一定要堅持非暴力?(8)是否所有政治暴力都與德行不符呢(註四)?


筆者曾在〈非暴力抗爭的策略有待改善〉(《明報》,6月10日)一文指,當抗爭進入直接行動的階段時,抗爭者不用再長篇大論地談及倫理道德。這是因為他們應在事前釐清行動在這個議題上的定位,並在行動時言行一致,同時擴大自身的道德和政治力量。其實這個道理亦適用於各種形式的抗爭。政治學並沒有把抗爭行動限於非暴力的形式,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如果抗爭者到行動階段仍未釐清行動的倫理道德基礎,那不免讓人感到無所適從。


搞政治不需說道理?

有人或許會反駁指,搞政治是不需要說那麼多道理的。這句說話的含義,是指強權大於真理。若在政治博弈時仍只執迷於說道理,則不免過於迂腐。但很弔詭的是,無論這句說話是否涉及恐嚇的成分,這些人也是用說道理的方式把它表達出來。難道現實主義算不上是一種道理嗎?如果這句說話也是一種道理的話,那又何來「不需要說那麼多道理」呢?如果這句說話是歪理的話,那又為何要把它付諸實踐呢?


註一:Schwenkenbecher, Anne. 2012. Terrorism: A Philosophical Enquiry.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pp. 125-128.

註二:Primoratz, Igor. 2013. Terrorism: A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ch. 6

註三:Ibid., ch. 5

註四:Fiske, Alan Page & Rai, Tage Shakti. 2015. Virtuous Viol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按:文章僅代表個人意見,不反映機構立場。)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