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北京堵車(塞車)嚴重已非一日,故內地民眾戲言首都已成「首堵」。中秋節前的9月17日,北京再創塞車記錄,當晚放工高峰期間,全城交通幾陷癱瘓,堵塞路段達140餘條。一名當地媒體行家,平日開車由公司回家,不過十幾二十分鐘,當天卻在路上大半個鐘頭動彈不得,只得掉頭回公司,晚飯後才回家。
塞車再次成為京城各界高度關注的話題,筆者在百度上搜索「北京堵車」,竟搜出1200萬條相關新聞。
官方媒體分析,當日的大堵車,是因周末、小雨、放工高峰、擦撞事故增多、兩節(中秋、國慶)前夕、當日禁行的尾號4和9的車輛較少等6種因素綜合所致。
民間歸納六大弊病
但民眾則另有看法,一名自稱有10年「駕齡」的網友歸納了北京交通的六大弊病:道路規劃設計不合理,城區缺乏南北主幹道;交通標線不合理,如有些3條車道,最內側車道經常突然變為左轉專用道,令司機措手不及,強行轉線,既易生意外又造成堵塞;立體交通設計不合理;公交(巴士)站設置不合理,「如在離路口不到20米的距離給左轉的公交設站,公交一出站就要左轉……要麼把車站設在路口邊上,兩輛公交一停,車尾就近路口了……」; 司機本身的素質差造成塞車現象嚴重;小販、行人、僭建佔道現象嚴重。更有網民指出,道路中特權車輛的氾濫也是造成塞車的重要原因。
邀多國專家研「治堵」
8月30日,北京市交通委曾邀請專家一連座談數日,甚至邀請了美國、巴西等國的多位專家,討論北京未來5年交通規劃,探討「治堵」之策。
據媒體披露,規劃基本思路是:到2015年,力爭使北京選用軌道交通、地面公交、單車3種出行方式的總量達到65%,其中軌道和地面公交出行比例由目前的38.9%提高到45%,單車出行比例由目前的18.1%力爭提高到20%。
「解決塞車 可得諾獎」
據政府消息透露,至少到2015年前,北京交通堵塞的狀况不會改觀。此前,政府已做了多項努力,包括尾號限行、封存政府車、加停車費、錯峰上下班等等,但效果均不明顯。難怪有人說:「誰要是能解決北京的交通問題,就可以得諾貝爾獎。」
鍾鳴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