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從前生仔有如與死神搏鬥,產婦和初生嬰兒死亡率均偏高,隨着現代「執媽」(助產士)的普及,死亡率近年已大幅減少,今時今日的助產士更要照顧新生媽媽的心理問題。曾在婦產專科醫院贊育醫院實習的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難忘「一夜接生7次」的經歷,助產士給他的教導更令他獲益良多。
沈祖堯昨日出席香港醫學博物館的「香港助產服務轉變的故事」展覽開幕禮,他形容讀醫科第四年在贊育醫院實習的8個星期「最似醫生」,他說當時身懷一部傳呼機,隨時收「接生call」為孕婦接生,曾在一個晚上為7個媽媽接生,亦難忘曾在不少媽媽身旁打氣催生、初生嬰兒呱呱落地的場面。
產婦嬰兒死亡率下降
年逾70的婦產科專科醫生李健鴻表示,本港首批助產生於1906年畢業,由於不少孕婦仍在家中生育,產婦和初生嬰兒的死亡率仍然偏高,其後產婦轉到留產所或醫院生育,死亡率才下降,由50年代每10萬個產婦有170個死亡,每1000個初生嬰兒有36.1個夭折,下降至2005年每10萬個產婦有0.03個死亡,每1000個初生嬰兒有4.8個夭折。
香港助產士會會長馮玉娟說,醫院管理局現時約有1000名助產士,由產婦接受檢查到產後都要跟進,除如何抱嬰兒、嬰兒為什麼哭等技術教導外,亦要照顧她們的心理壓力,預防患上產前或產後抑鬱症。
助產服務專題展開幕
「香港助產服務轉變的故事」專題展在香港醫學博物館舉行,開放時間為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10時至下午5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為下午1時至5時,逢星期一休息,入場費10元。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