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少家長為求子女考取心儀中學,早在小學或幼稚園階段已為子女報讀興趣班,有教學顧問認為,父母過分着重子女成績或強迫他們參加興趣班,令「娛樂變成工作」,讓子女產生無形壓力。港大與明愛去年訪問近1200名小四至小六學生,當中逾四成表示抑鬱或焦慮,其中以小六生最嚴重,比率遠高於韓國及內地城市同類調查。
一成半受訪學童:我永不及他人
調查發現,不少小學生有負面情緒及自尊心較低,當中近一成半認為「我永遠不像其他孩子那麼好」,逾一成表示「任何時候都有事情煩擾我」,又認為自己「成績一落千丈」,有3%學生更想自殺。若與其他城市比較,內地長沙學生的焦慮平均分只有12.34分,香港學生高達21.35分,近35%學生總分更達25分,表示焦慮徵狀已達「需關注程度」。
家長溺愛子女不懂面對壓力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學顧問梁淑雯說︰「香港着重學業,家長會批評子女功課分數低,或強迫子女補習應付升中呈分試,令學生壓力飈升,亦有家長替子女報讀興趣班,一星期7天只有星期日上午不用補習學游泳,學生娛樂變工作,難免構成壓力。」她又表示,不少父母因為工時長,未能關心子女,亦有家長過分溺愛子女,令他們難獨自面對壓力。
調查亦提到,近七成感抑鬱或焦慮學生未有社工或學校跟進,明愛社會工作督導主任馮慶球認為,部分小學生情緒問題難以察覺,他舉例指本月初於天水圍自殺的中一學生,社工亦曾於他就讀小學提供輔導服務,但未見學生有抑鬱或焦慮徵狀,建議家長平日應細心留意子女生活有否異樣(見表)。
兩校共用社工 促政府增資源
馮慶球建議教育局設立機制,向全港學校發問卷了解學生情緒,而現時部分開17班的小學,只能與另一校共用一個駐校社工,資源缺乏,期望當局可增強學校輔導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