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心衰竭病人續命5年長青網文章

2010年09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9月26日 21:35
2010年09月26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健康
詳情#

【明報專訊】本港首宗植入心室輔助裝置手術上月在瑪麗醫院順利完成。31歲病人謝先生於2003年患急性心肌炎,等候心臟移植已半年,5月開始病情惡化,他回憶手術前「連睡覺也會氣促」,連吃飯、行街等平常事也是奢望,不時想到死亡臨近。其中一名負責手術的醫生鄭力翔指出,謝先生患末期心臟衰竭,一年內存活率少於一半,手術後相信可存活最少5年,延長等候換心的時間。

已婚的謝先生原當職業司機,5月起心臟衰竭轉趨嚴重,左心室嚴重擴張,心臟功能跌至18%,8月初開始長期留院,18日入住深切治療部。醫生鄭力翔表示,當病人患上末期心臟衰竭,又等不到合適的心臟移植,首年存活率少於一半,通常熬不過第二年,鑑於謝先生心臟衰竭未有禍延其他器官,建議他接受本港首宗心室輔助裝置植入手術,手術死亡率風險有20%。

死亡風險20% 毋須長臥病牀

「我知道手術有風險,但這是一個難得的生存希望,要試一試。」謝先生說,手術前身體經常感到不適,終日卧病在牀,連大小二便也要在牀上解決,不時想起死亡將至。他上月31日接受歷時5.5小時的手術,由10多名醫生和護士一同參與,手術後24小時便毋須呼吸機協助呼吸,在深切治療部住了5天,現在可隨時出院。

「如獲新生 更珍惜家人」

謝先生昨日向傳媒親述感受。身形瘦削的他直言感到如獲新生,連人生觀也改變了,「現在可以散步、行山,雖然不能做劇烈運動,但已回復正常生活,會更加珍惜家人關係」。

該裝置的血泵部分已植入於其心臟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每分鐘血流量可達3至10公升,裝置的電池置於身體外,故謝先生要把電池裝置放在袋子裏,電池每天可用7至8小時,要定時充電更換,可使用3至5年,出院後要定期到醫院檢查。

洗澡須套上防水物料

「雖然裝置要隨身攜帶,但沒有造成不便,外表看起來與普通人無異,洗澡時只要套上防水物料便可。」謝先生已列入心臟輪候名冊,希望盡快得到合適的心臟作移植,屆時毋須靠續命儀器也可以重過新生。

三分一病人不及換心而亡

鄭力翔醫生強調,植入心室輔助裝置只是過渡方法,心臟移植才是末期心臟衰竭的最終治療方法,可惜本港過去10年的心臟捐贈數目遠低於需求,以2010年為例,至9月有8宗心臟移植手術,但輪候病人有16名,「以O型血病人為例,要等候至少8個月至1年才有機會接受移植手術,但當中有三分之一病人等不及而死亡」。他續說,病人接受此手術後,可生存超過5年,以延長等候換心的時間。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