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剛過去的周末,匯控高層大變動,現任財務總監范智廉跳升成為主席,而歐洲、中東區及環球業務主席歐智華則取代紀勤,成為下任行政總裁。王冬勝接受本報訪問時強調,集團日常營運都是向行政總裁匯報,即使新主席上場,亦不會改變集團亞太區的發展策略。他又批評維權股東、經常與匯控「對着幹」的美國基金經理Eric Knight對集團的批評過於片面。
指Eric Knight批評太片面
王冬勝接受訪問時,匯控尚未公布最新高層人選。王指出,當局一直積極研究接任人選,又指出,誰任主席均不影響發展策略。
主席葛霖提前退休,觸發匯控今次高層大地震,早前亦引起市場熱烈討論,焦點是匯控應按照傳統,擢升行政總裁為接班人,抑或從外部聘請,前高層、大股東等各有看法。
美國基金經理Eric Knight旗下基金Knight Vinke早前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匯控一直從內部擢升主席的做法,令集團的決策不夠客觀,引致錯誤收購北美業務,令集團泥足深陷。王冬勝卻認為其說法流於片面無理,「話不能這樣說,你看我們在中國入股平安保險(2318)、交行(3328),都是在同一架構下作出的決定,現在不是取得很好的成績嗎?」
匯控把非核心業務逐步剝離,聚焦於亞洲市場,要進一步壯大業務,除了自然增長,就是走捷徑併購。不過王冬勝指,亞洲資產絕不便宜,除非有機會出現,否則支付相當溢價進行收購並不划算。
亞洲資產不便宜 不貿然併購
「亞太區經濟發展勢頭不錯,明顯與歐美有很大分別。」王冬勝說,亞太區貸款穩健增長,例如新加坡,正計劃大規模填海,澳洲及新加坡都打算增加國內人口,這些地方貸款需求會旺盛。
他又說,匯控在中國市場仍然處於投資期,成本提高,盈利難以突出,但計及投資於平安保險(2318)和交行(3328)所攤分的利潤,中國區稅前盈利在今年上半年有12.81億美元(99.92億港元)。但若只計算匯控在中國的業務,稅前利潤僅1.03億美元(8.03億港元)。匯控在內地目前有102家支行,王冬勝表示,目標每年新增支行10至2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