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歐、日(G3)經濟在早前所呈現的復蘇型增長,主要來自政府的財政刺激,然而政府公開開支擴張的增長效應已逐步減弱。隨着這些國家經濟增長速度的結構性放緩,為減小經濟下行周期所帶來的衝擊, 市場預期這些國家可能會考慮推出進一步的經濟刺激政策,並且在較長時期保持低利率水平和充足的流動性。
G3經濟回落 帶來三大影響
G3近期政策走向可能會對中國經濟金融運作,形成多方面的影響。因此,從總體增長趨勢判斷,G3經濟將呈現結構性回落,為緩解經濟下行和就業壓力,未來幾年,G3退出經濟刺激與寬鬆貨幣政策的機會不大,利率有可能在1厘左右維持數年,這將對中國的外部經濟環境產生一系列潛在影響。
一、G3經濟的結構性回落將拖累一部分中國的出口需求。 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會回落,需要更多依靠內需的擴張。未來一段較長時間,G3經濟的增長潛力,將難以恢復到危機前水平,經濟的趨勢性回落將拖累一部分中國的出口需求,出口增長也將有所放緩,未來中國需要考慮承受較低的出口增速。
二、流動性過剩和低利率常態化。 G3央行的低利率、充裕流動性等用於應對金融危機的「緊急政策」,在逐步回落的經濟走勢前不斷走向常態化。預計未來幾年,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大幅加碼的可能性雖然不大,但大幅度收縮流動性、實質性地退出現有寬鬆政策的可能性亦不大。因此超低資金成本和超寬鬆流動性環境,將成為國際金融環境的常態。這些國家貨幣寬鬆的最終結果,將會使這些資金流向經濟增長相對快速的新興國家,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國。
三、寬鬆貨幣環境推升農產品價格。 近期國際金融市場開始日益看重農產品,認為下一個10年,發展中國家的快速推進城市化和收入上升過程,將加深全球農產品供求結構的不平衡,不僅總量上會出現明顯缺口,而且個別品種,如大米等將出現失衡。
許多機構投資者認為,當為數約30億左右的中國、印度和印尼等國農民脫離農地的時候,全球將遭遇一次比工業品更強勁的農產品價格上漲壓力,加之流動性過剩的貨幣環境,農產品價格上漲將進入多發期,甚至漸成常態化趨勢。這對於中國今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將構成一系列衝擊,必須未雨綢繆。
新興國農地減小 推升農產品價
在G3主要發達國家經濟趨於回落的背景下,未來中國宏觀政策一個常態化主題就是:一方面通過新一輪的制度創新與改革,來激發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回補出口減速等帶來的外部衝擊;另一方面通過宏觀政策的靈活動態微調避免經濟周期的大起大落。具體行動包括:
(1)積極啟動新的市場化改革,激發新的增長動力,回補出口減速的衝擊這包括:
甲.通過啟動新一輪資源價格和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打破服務業和一些壟斷行業的過度管制、消除價格和利率扭曲,如打破醫療、教育、電信、金融等行業的壟斷和價格管制,從而促進民間資金進入壟斷性行業,促進民間投資的增長;
乙.提高國有企業對預算分紅的比例,用所得收入在人口老齡化拐點到來之前加快建立社會保障體系,適當降低個人和企業所得稅,從而提高企業的投資意願和家庭的消費意願,以配合擴大內需政策的推進。
擴大社會保障 刺激內地消費
(2)提升宏觀政策的靈活微調機制,動態應對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風險和經濟周期的大起大落。這包括:
甲.如果全球流動性過剩和低利率環境難以改變,那麼為了預防通貨膨脹風險,貨幣供給應與經濟的潛在增速保持平衡。例如,如果潛在經濟增速因為出口回落跌到8%、假定年度CPI(消費物價指數)目標為3%,那麼相應的名義GDP增速就是11%。
按照歷史經驗,貨幣供給和信貸增速就應該是名義GDP增速加上3%至5%之間,那麼未來幾年的信貸增速就應該維持在14%左右。
乙.在發達國家整體回落和出口減速的情况下,如果政府擔心經濟增速有所下降,從而引發失業等社會問題, 可考慮增加社會保障支出,通過刺激消費而不是投資來回補經濟下行風險,慎用大規模的投資刺激政策,從而避免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及經濟周期的大起大落。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