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環球貨幣貶值憂慮令黃金成為資金避風港,國際金價連續6日上升,昨再創每盎可1300.15美元的歷史新高。金價高企促使歐洲各國重新評估黃金儲備,最新數據顯示,歐洲各國央行過去1年幾乎完全停止出售本國黃金儲備,標誌該區過去十多年的大規模售金行動告終。有分析認為,這將令市場失去一個重要黃金供應源,為金價提供心理支撐。
歐元區各國央行及瑞典、瑞士央行,是「央行售金協議」(CBGA)的簽約方,《金融時報》報道,初步數據顯示,在截至9月26日的年度中,CBGA各簽約方總共出售了6.2噸黃金,較對上一年大幅下降96%,而且是自1999年簽訂CBGA以來最低售金量,遠低於2004至05年度497噸的最高水平。
零回報無息收 歐曾捨金取債
央行是國際黃金市場主要供應源,CBGA則為簽約方售金量設置上限。黃金實質用途極有限,不像銀與銅那樣具有廣泛工業需求,當股市或債市回報高企時,「零回報無息收」的黃金難受青睞。1990年代,環球央行便爭相沽售黃金儲備,換取具有穩定利息回報的主權債券。1999年英倫銀行宣布將沽售一半黃金儲備,把這股沽金潮推向高峰。CBGA便是在此背景下誕生,其用意是阻止金價暴瀉。
但2008年金融危機令人們對環球金融體系以致政府的財政能力失去信心,央行和投資者們如今看中了黃金歷久常新的保值特性。《金融時報》指出,金價飈升,反映環球彌漫憂慮氛圍,即各國規模空前的印銀紙行動,終將令紙幣大幅貶值及令通脹失控,商品等「硬資產」成為唯一保值物品。
過去10年,CBGA簽約方年均售出388噸黃金。但《金融時報》調查顯示,在新年度,歐洲各國央行的售金總量不太可能顯著增長。瑞士、瑞典、斯洛伐克、愛爾蘭等國的央行均表示,目前沒有售金計劃。這一做法無疑是對黃金投信心票。貝萊德黃金基金主管漢布羅(Evy Hambro)說,央行新策略是支持金價的一個重要因素。倫敦金銀協會的代表正在柏林舉行年會,調查顯示,業界代表預期金價1年後升至每盎司1406美元水平。
新興國圖增黃金儲備
歐洲各央行叫停賣金行動,新興經濟體的央行與主權基金則在增加黃金儲備。顧問公司GFMS估計,以淨值計,全球央行今年整體上將是自1988年以來首次成為黃金淨買家。目前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黃金儲備差異極大,歐元區平均儲備中有58%為黃金,金磚四國平均只有5%。新興經濟體可能大舉買金來實現儲備多元化,成為金價上升另一支持。
但有分析指出,新興經濟體短期內大舉買金的想法不切實際,因為市場上沒有足夠黃金供應來滿足他們的胃口。以中國為例,它現時2.5萬億美元儲備中,僅1.6%為黃金,若要追上全球平均值,即黃金佔儲備10.7%,則需買約7000噸金,等於去年全球金礦產出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