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畫壇名家馬家寶逝世25周年,除了留下一幅幅60至70年代香港面貌,對於其子及學生來說,馬家寶的「打不平」、「不媚俗」教誨更是終生受用。
盼兒當官 籲「打不平」
馬家寶紀念畫會榮譽主席、馬家寶的兒子大律師馬恩國直言,父親「攞走晒藝術細胞,我一筆都畫唔到」,但不懂得畫畫,不代表達不到父親的期望。他形容沒有跟父親學畫畫,父親也沒太大失望,因為畫家的經濟條件差,父親反而想他「做官」,為國為民。
馬恩國六年級時就作文題目「我的志願」問父親意見,父回答一句「打不平」,雖然他當時不明白,但並沒有忘記,大學選科時便選了法律,其後在澳洲當首位華人大律師,在當地為海外華人爭取利益。
堅持畫作不媚俗
馬家寶教過不少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前律政司長梁愛詩、著名畫家鍾耀和黃仲民都是其學生。鍾耀表示,老師教學生除了畫畫要真善美外,做人亦然。他說,老師認為畫家的畫可影響人的思維,故要對社會有好影響,不能毒害社會;老師也認為,不能單單追求塗脂抹粉來媚俗,反而要有個人性格,故老師亦拒絕畫可賣出好價錢、但沒個性的「行貨畫」。鍾耀慨嘆土生土長的畫家得不到重視,社會欠缺為香港留畫作的人,又指「政府一分錢都無關照過」。
愛國情操 令人難忘
全國人大代表王如登雖然不懂畫畫藝術,但在60年代尾、70年代初認識馬家寶後,二人便成為好友。當時他作為新華社香港分社的人,經常與美術界聯絡,對馬家寶的愛國情操有深刻印象,亦欣賞他寫實的畫風,畫出香港的變遷,亦表現出對低下階層人士的關心。
馬家寶於1949年移居香港後,曾跟隨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和國際畫壇名宿李鐵夫學畫。馬家寶在50至70年代的創作高峰期,以其畫作記錄了香港的社會變遷和民間的生活點滴,為紀念馬家寶逝世25周年,其家人和學生特別舉辦師生作品展,以「油畫」、「風景寫生」和「舊時香港」作主題,作品將於下月7日至13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展出。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