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年獲選十大傑青的得獎者中包括2名環保鬥士,其中現任全球氣候行動聯盟中國項目統籌的盧思騁,過去10年一直致力在內地推動民間組織關注環保。他形容最初在內地推動環保寸步難行,但時至今日已大有改善,好些環保政策還領先香港。
曾於綠色和平任職的盧思騁形容,10年前內地政府對民間組織並不認識,「當時許多地方都不重視環保,記者不敢報道我們的新聞,前往拜訪不同部門更飽嘗閉門羹」。不過近年內地大力制訂環保政策,令內地官員逐漸意識到,民間組織有助解決環保問題。
基因改造食物標籤 內地領先逾10年
盧思騁舉例指出,過往曾與打算在雲南砍伐2700萬畝樹林的APP金光集團談判,「經過不斷通宵談判,已與對方達成協議,豈料對方在記者會前1小時反口,被迫親手撕毁協議」。幸而後來內地政府阻止對方的砍伐計劃,反映他的工作並非徒勞無功。
他慨嘆﹕「10年前香港的環保政策比內地先進,但現時已被內地趕上。」他以基因改造食物標籤為例,內地已於2000年通過法例,「不過香港自99年討論至今,經過12年仍在諮詢階段」。
昨從天津趕回港領獎的盧思騁表示,自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哥本哈根會議失敗後,今日起於天津就強制各國減排舉行非正式會議,為稍後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正式會議作準備,他領獎後會立即趕返天津,協調內地民間組織游說各國,繼續為環保而奮鬥。
Band 5仔憑毅力終成學者
另一名獲獎者,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梁美儀,成為學者之路也十分崎嶇。他表示自己於band 5中學畢業,首次會考只有2D5E,「當時家人希望我投身社會,投考公務員,找一份人工高、福利好的工作」。幸而他最終成功說服家人讓他重考會考並獲2C成績,成功升讀預科,卻未能入讀大學,「當時考慮個人前途,最終希望以環保為終身事業」。
為追求個人理想,他當年不惜入讀柴灣工業學院,由環境學文憑讀起,後以全級第一畢業,升讀當時城市理工學院的高級文憑課程,赴英銜接升讀學士課程。取得學位後他先後在香港和英國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最終比一般人多花上3至4年才博士畢業,成為環境風險評估專家,現時在港大執教鞭,並協助政府重訂海水水質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