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年愈來愈多大學生和年輕人,透過不同渠道就社會議題發聲和批評,教育學院校長張炳良接受專訪時形容,「80後」對上一代發動「世代戰爭」,大學生關心社會和敢想敢做,批判上一代並無不妥。但他提醒學生批評時事前,宜透過閱讀和思考,增加論據理論基礎,「而非吸引記者報道」。
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教院校長張炳良,無論在校園內或置身政府高層,處處聽到年輕人不滿社會問題的聲音。他接受本報專訪時說,這場「世代戰爭」中,80後與上一代「開火」的議題多不勝數﹕「由埋怨大學畢業後入職薪酬偏低、因樓價高企無法買樓結婚,以至走上街包圍立法會反高鐵、出戰『五區公投』爭取民主等。」
上代經驗不合當下社會
面對種種批評,上一代人往往以自己當年的艱苦奮鬥經歷反駁,但屬於「50後」的張炳良認為「今時唔同往日」,上一代不能單以個人經驗和80後比較。他說﹕「在七十年代,當時年輕人只要肯搏肯捱便可為自己創造機會,但現時社會空間已經不多,令年輕人產生壓迫感,出現矛盾。」
「大學事大學了」 社會勿公審
張炳良又指出,近年社會經常批評大學生缺乏道德修養,甚至有大學校長撰文提醒學生在迎新營內要玩得有品味,但他以數年前《中大學生報》情色版風波為例,認為事件應交由學生組織自行處理,演變成風波實屬不幸,他說﹕「大學是一個讓學生學習的場所,即使學生玩到超出界限,外界應尊重大學自由。」他直言,「大學事、大學了」,毋須將校園事務交由社會作道德審判,否則必然出現落差,令學生飽受批評。
不過他認為,學生就時事提出批評前,宜透過閱讀和思考,令自己的論據具備理論基礎,「而非吸引記者報道」。張炳良以年輕人最關心的保育議題為例,「過往中環在七八十年代大興土木,把舊告羅士打行、匯豐銀行總行、香港木球會等統統拆掉改建發展,若以現在保育眼光衡量,難道全部都要保留?」
批判上一代無不妥
他又以反高鐵運動為例,認為年輕人反對發展前,應為下一代長遠打算,他說﹕「年輕人充滿朝氣、思想前衛,而且敢想敢做,批判上一代並無不妥,不過學生只有20歲,個人意見不一定成熟。」
明報記者 蕭輝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