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拋出500億元資助市民參加自願醫療保障計劃,但立法會議員質疑計劃最終會刺激「醫療通脹」,因政府的監控機制「不夠牙力」監管,難阻保險和醫療界聯手抬價加保費,最後引致保費年年飈升。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強調,政府會透過控制「保險利潤」、「市場競爭」、成立機制要求保險公司呈報所有成本、索償開支「增加透明度」去監管保險。
私家醫院則指出,無權要求掛單私家醫生提供「套餐式收費」;周一嶽坦言,政府只能透過4間新建醫院的發牌制度,要求他們提供套餐收費,假如市場大勢所趨,醫生亦會提供套餐收費。
六大風險 可致「爆煲」
政府諮詢文件指出,自願醫保計劃有6項潛在風險,包括投保人數太低;風險分擔失衡;出現濫用濫索償;行政費用高昂;政府無監管成本的能力;加上用公帑資助醫保,若計劃成本效益設計失衡或計劃不受監控,均可令自願醫保計劃「爆煲」。
政府昨日向立法會議員介紹自願醫保計劃,議員張文光引述聯合國資料指出,有多個有醫療保險的國家出現醫療通脹,成本、保費上升,買保險的人索償「去盡」,公營醫療的優秀人才又被私家醫院撬走。
陳偉業斥如領匯翻版
議員陳偉業批評自願醫保猶如領匯翻版,把政府業務私有化,是世紀謊言,領匯上市後便「無王管」。他質疑自願醫保變成公共醫療私有化,政府500億元資助「明益」名醫和保險公司。
議員何俊仁不贊成以公帑津貼高風險人士買保險,也不贊成用公帑資助保險的儲蓄部分。
周一嶽其後向傳媒解釋,促使醫療開支膨脹的主要因素,是科技進步和人口老化,這兩個趨勢都不可抗拒。他認為令自願醫保可持續發展,主要靠3個因素﹕(1)持續強大的公營醫療系統作為安全網,令絕大部分市民受照顧;(2)有健康競爭的私人醫療市場,不致造成壟斷;(3)在競爭環境中收費高度透明,令服務供應者不容易增加醫費和保費。將來參與銷售新醫保的公司要登記註冊,服務規格和利潤水平都受規管。
周一嶽指出,政府蒐集市場保險數據,經分析和了解保險公司「條數點計」後,認為政府可透過控制利潤、市場競爭、收費高度透明,令保險公司和醫療界不容易增加醫費和保費。
政府:攤分風險增成本效益
食物及衛生局副局長梁卓偉解釋,1989/90年至2006/07年的8年間,以個人名義購買的醫療保險開支每年平均增加17%,升幅驚人,主因之一是每家公司的個人投保人數不多,風險攤分效率低,日後推行標準化的基本醫保計劃後,所有保險公司的客戶可按年齡組別集中一起攤分風險,改善成本效益。
他又指出,在標準化醫保後,再不需透過保險經紀解釋推銷,可節省佣金。鑑於新醫保只保住院和手術,不包括日常門診,申索宗數和行政成本會遠低於一般私人醫保,可節省10%行政費。周一嶽說,政府希望保險利潤維持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