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楊書健﹕現金券能降資金成本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21日 06:35
2015年12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聖誕將至,一眾零售商都加緊宣傳,希望做好銷售數字,因為年尾是每年最重要的季節。事實上,某些零售商的12月銷售數字,可佔全年業績一半以上。所以,每逢聖誕節前後,零售商都會總動員出擊,導致不少傳統的上巿公司選擇在每年3月底才結束財政年度,以換取時間,核實聖誔期間的生意額。


三類平台同推現金券搶客

今年以來部分品牌的銷售疲弱,更希望聖誕期間能夠銷售達標。要帶動聖誕消費,得先要帶動聖誕氣氛。由商場的聖誕裝飾,到尖東一帶大廈外牆的燈飾,是建立氣氛的第一步。商場、百貨公司及網購平台等,各類平台的長遠收入,都與平台的總銷售額掛鈎。因此,三者都有動力推出各種優惠、促銷、以及慶祝活動,藉此推動總生意額。


另外一個發展,就是全場通行的現金代用券。因為百貨公司的前身是零售商,所以百貨公司推出現金代用券,由來已久。近幾年來,美澳等地的商場亦會推出全場適用的現金券。就連本港的網購平台,最近亦推出現金券。這類現金券由平台發行,一般都是全場適用,顧客憑券,就可以在平台上任何一間商店,換取同等價值的商品。現金券的興起,是趨同演化的又一例子,證明三類平台的歷史源頭雖異,但卻是彼此的競爭對手。


在生活節奏愈趨繁忙之下,現金券逐漸變成可行的禮物。尤其在華人社會,本來就有利市的文化,現金作禮物從來都不是問題。而且有些行業,收禮的金額及種類均有限制。現金券雖然明碼實價,但卻避免禮物送出了,對方卻不能收的尷尬。而受禮人收到現金券之後,則有誘因到購物平台消費。消費者到商場,完成計劃消費的同時,亦經常作額外消費;如果消費過程順利,或會再次到同一個商場或平台消費,逐漸便會成為常客。當然,現金券亦代表平台的公信力。假如消費者對現金券能否兌現有懷疑,則再多的折扣,亦不能打動消費者。所以實行現金券制度,是購物平台逐漸成熟的表現。


另外,現金券其實牽涉一個小財技。消費者由購買到使用現金券的過程中,總會有時間落差。比方說,今個星期購入的現金券,很可能是聖誕禮物,到了一個多星期後才送到受禮者手裏,而受禮者亦鮮有收到在禮物的當日,就會使用現金券。由於公司在出售現金券一刻就收到現金,在現金券兌現之前,卻不用付出貨品。故此在財務理論裏,「已售,尚未兌現」的現金券是無償借貸的一種。


有如保險公司先收保費一樣

在成熟的平台,每個月都會同時售出和兌現現金券;一出一入之下,「已售,尚未兌現」的現金券總數不會驟變,故此是公司的資本結構中,穩定的一環。這跟保險公司的可用儲備有異曲同工之妙。保險公司的保單,都是顧客現階段供款,在未來才取回保額。供款和派款之間的時間落差,就成了保險公司的穩定資本來源。


零售平台的現金券,以量而言,當然比不上保險公司的可用儲備。但是現金券制度,能提供穩定的資本結構,降低平台的資金成本。長遠而言,擁有現金券制度,能有效增加平台的競爭力。


安泓投資總監

[楊書健 泓觀亞太]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