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報載,機場第三跑道填海方案,呈上城規會討論,但第一日的申述會,只有17名人士及團體出席。會前有反三跑團體指會議安排不周,批評城規會要求申述人士回覆城規會之通知電郵方可取得會議日子及詳情,但會議往往在平日上班時間進行,令不少人士無法出席云云。
同一時間,網上臉書有一則信息:有市民自發到南生圍執垃圾,稱為「南生圍執一劑行動」。行動後,網民在其臉書留言的第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南生圍已經變成三不管的地方,環保人士努力齋叫口號,政府唔敢理,土地擁有者唔敢做,以為各持己見就能解決問題,完全忽視候鳥來到遇上的危機,食垃圾是最常見的,吞魚勾死的也不少。」
社區深耕細作 不能單靠口號
現屆政府的施政能量如何,大家心中有數。因此,民間社會的力量就變得很重要。如果民間力量能夠做到喚醒社會大眾,積極參與社區建設,人人自力救濟,即使公權力失效也至少可以守住一些政策,守住一些價值。所以,社區議題的深耕細作,不能單靠口號,也需要身體力行,只要人人願意用自身的力量抗衡不公義的政策,所累積及爆發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
問題是,任何社會議題,都有高潮及低潮,如何令一些社會運動保持適度的熱度,讓熱度逼政府不斷修正,甚至取消不公義的政策,以及有適當的溫度,讓支持者繼續保持熱情,不會過度消耗而流失,則是社會運動經常面對的問題。
機場三跑事件,反對聲音的理由相當有說服力,無論從環境污染、經濟效益以及財政承擔等,均有鉅細無遺的分析。因此,當今年中,機管局等就三跑填海往城規會闖關時,就有1萬多份反對聲音,可見反對者的號召能力相當強大。但是,當城規會致電郵請這1萬多人回覆會否出席申述會時,反應相當冷清,只有100多人回覆。這個初時熱烘烘、出席冷清清之強烈落差,確實會令一般市民有錯覺,以為反對聲音都是搞搞震、雷聲大雨點小、為反對而反對等。
環保人士「齋叫口號」?
至於南生圍執垃圾的事情,就進一步暴露了真正愛護南生圍市民的不滿,其中一句「環保人士努力齋叫口號」,就正正道出了好些市民對現時環保人士的印象。筆者認識的環保界朋友,絕大部分都會身體力行,低調地搞不同環保活動例如執垃圾、導賞團、工作坊等,致力將環保議題帶入社區。但為何南生圍的垃圾問題,卻讓市民覺得環保人士「努力齋叫口號」呢?是不是環保界朋友在燃燒社會議題的時候,往往是燃燒之後無以為繼,難以保溫呢?又抑或是香港太多環保議題,令到環保團體顧此失彼,件件燒到埋身而無法兼顧,頂多只能叫叫口號呢?又抑或是環保界像金融界一樣,出現「演員化」現象,部分人士過度「消耗」環保議題而讓市民有錯覺,以為環保人士都在「齋叫口號」呢?
環保關乎今生來世,議題難度好大,環保界的朋友,除了繼續「煲熱」議題之外,可能更要迫切思考,如何保持各個運動的熱度及溫度了。
同一時間,網上臉書有一則信息:有市民自發到南生圍執垃圾,稱為「南生圍執一劑行動」。行動後,網民在其臉書留言的第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南生圍已經變成三不管的地方,環保人士努力齋叫口號,政府唔敢理,土地擁有者唔敢做,以為各持己見就能解決問題,完全忽視候鳥來到遇上的危機,食垃圾是最常見的,吞魚勾死的也不少。」
社區深耕細作 不能單靠口號
現屆政府的施政能量如何,大家心中有數。因此,民間社會的力量就變得很重要。如果民間力量能夠做到喚醒社會大眾,積極參與社區建設,人人自力救濟,即使公權力失效也至少可以守住一些政策,守住一些價值。所以,社區議題的深耕細作,不能單靠口號,也需要身體力行,只要人人願意用自身的力量抗衡不公義的政策,所累積及爆發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
問題是,任何社會議題,都有高潮及低潮,如何令一些社會運動保持適度的熱度,讓熱度逼政府不斷修正,甚至取消不公義的政策,以及有適當的溫度,讓支持者繼續保持熱情,不會過度消耗而流失,則是社會運動經常面對的問題。
機場三跑事件,反對聲音的理由相當有說服力,無論從環境污染、經濟效益以及財政承擔等,均有鉅細無遺的分析。因此,當今年中,機管局等就三跑填海往城規會闖關時,就有1萬多份反對聲音,可見反對者的號召能力相當強大。但是,當城規會致電郵請這1萬多人回覆會否出席申述會時,反應相當冷清,只有100多人回覆。這個初時熱烘烘、出席冷清清之強烈落差,確實會令一般市民有錯覺,以為反對聲音都是搞搞震、雷聲大雨點小、為反對而反對等。
環保人士「齋叫口號」?
至於南生圍執垃圾的事情,就進一步暴露了真正愛護南生圍市民的不滿,其中一句「環保人士努力齋叫口號」,就正正道出了好些市民對現時環保人士的印象。筆者認識的環保界朋友,絕大部分都會身體力行,低調地搞不同環保活動例如執垃圾、導賞團、工作坊等,致力將環保議題帶入社區。但為何南生圍的垃圾問題,卻讓市民覺得環保人士「努力齋叫口號」呢?是不是環保界朋友在燃燒社會議題的時候,往往是燃燒之後無以為繼,難以保溫呢?又抑或是香港太多環保議題,令到環保團體顧此失彼,件件燒到埋身而無法兼顧,頂多只能叫叫口號呢?又抑或是環保界像金融界一樣,出現「演員化」現象,部分人士過度「消耗」環保議題而讓市民有錯覺,以為環保人士都在「齋叫口號」呢?
環保關乎今生來世,議題難度好大,環保界的朋友,除了繼續「煲熱」議題之外,可能更要迫切思考,如何保持各個運動的熱度及溫度了。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