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蘇偉文的太太8年前因癌病過身,8年來他負起照顧兒子的責任。今天兒子11歲了,作為財務學博士的蘇偉文,當然要好好教導孩子怎樣理解「錢」這東西。他的結論是,教理財,其實就是教紀律。跟炒股票、投資基金一樣,都是講求紀律。
有一回,蘇偉文跟兒子協議,考試要80分才有禮物,結果他拿到79分。兒子說﹕「79分和80分很接近,可否買給我?」蘇偉文答:「那79分跟80分同不同呢?」兒子便說:「不同,我下次會考到80分了。」
限制消費 兒子漸懂精打細算
蘇偉文每月設有40元限額,給兒子買玩具。有一次,兒子作了一個錯誤的決定,買了一隻5元的扭蛋,本來很喜歡,但之後又覺得不如他所想的,很後悔。漸漸他學會精打細算,有時選擇把限額儲起,用百多元買更好的玩具,學會放棄一時之快,換取將來更好的東西。
在兒子7歲之前,蘇偉文每天會給他一元作為零用錢。日日有錢「餵」豬仔錢罌,當他看到錢罌被填滿所帶來滿足感,加深了兒子儲蓄的觀念。蘇偉文認為身教更重要,他不會為孩子買名牌,幾十元一件的外套也可保暖。從來沒有PSP等遊戲機。
直至近期,因為兒子連續多次拿到80分,達到了父親的要求,蘇偉文終於送他一部「wii」遊戲機。蘇偉文坦言,自己也買了一盒四季酒店的月餅,因為實在十分好味,相對超市賣幾十元一盒的月餅,價錢亦相差幾倍。但在享受美食之餘,蘇偉文也會把握機會,讓兒子知道,物質欲望是無止境的,學懂知足最重要。
「小朋友是從大人身上學習。有個家長去買鞋,叫售貨員將他的舊鞋丟掉,我覺得是很差的教育,很浪費。為何不捐給有需要的人呢?假如父母慣了大使,要吃得好穿得好,這樣孩子便會有樣學樣,家長屆時不得推搪,這是他們的責任。」
他說教兒不可心軟,好像他與兒子去餐廳食飯,兒子以口渴為借口要求飲果汁,蘇偉文會讓他學習如何區分「想要」與「需要」。他只會給兒子3個選擇:凍水、暖水及熱水。「小朋友的要求不應每次都滿足。」當然當兒子要求增添書架、購買書籍及上一切興趣班,他都會盡量滿足。
蘇偉文的太太在2002年初發現有腺狀癌,同年7月便離世。事隔8年,他仍十分惦念太太,現在可說是「有子萬事足」,對感情事還是隨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