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亞洲貨幣 認清形勢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0月11日 05:35
2010年10月11日 05: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暗示再推「量寬」措施,各國貨幣彷彿遭遇「災難」。近日有些亞洲經濟體,如台灣和韓國在貨幣政策有所行動,對抗美國「無賴」的量化寬鬆。在這場「貨幣戰爭」,坊間都謂亞洲貨幣氣勢如虹,但是否真的如此吸引?

如圖所見,由今年初至10月7日,把亞洲主要國家貨幣的平均升幅與全球主要貨幣的表現作對比,升值最多的是日圓,第二是澳元,第三是瑞士法郎,第四才是亞洲貨幣。日圓、澳元及瑞士法郎三者的升幅分別達12.7%、10.2%及8.0%,若日圓不是有日本央行出手干預,其升幅可能不止於此。亞洲貨幣的升幅為7.4%,如把亞洲貨幣分開來看,升幅最大的是泰銖和馬來西亞貨幣林吉特,兩者均升逾10%,表現亮麗。

日圓澳元瑞郎表現亮麗

雖然瑞士法郎和澳元曾於年中經歷逾10%跌幅,亞洲貨幣在今年則持續上升,但當下半年美元再次轉弱時,瑞士法郎和澳元均能作強勁反彈,其升幅更超亞洲貨幣,顯見這些貨幣更能受惠於美元弱勢。

筆者在此不是要打擊投資者買入亞洲貨幣的意欲。始終,全球勢力逐漸轉移。穆迪今年3月與去年9月分別上調了韓國和印尼的主權債評級,南韓由A2上調至A1,印尼由BB-上調至BB+。隨着亞洲各國的財政持續改善,未來區內國家的評級有望再被調升,利好資金流入亞洲國家。雖然近期坊間都極力推薦亞洲貨幣為投資首選,但經過筆者以上的分析後,亞洲貨幣表現雖好,但日圓、澳元及瑞士法郎似乎更能受惠美元弱勢,故建議投資者在調整投資組合時需深入研究。亞洲國家似乎才剛開始對抗這場「貨幣戰爭」,最終誰是贏家?還需留待時間證明。

劉振業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資金部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