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面對樓價飈升,特首曾蔭權重提多年沒放上議程的建屋目標,強調未來十年目標是每年覓得興建3.5萬個住宅單位的土地,包括2萬個私營單位和1.5萬個公屋;實際上,過去10年及20年的年均總落成量分別為4.6萬伙(見表)和5.2萬伙住宅(包括私宅、居屋、公屋),未來10年每年推出3.5萬單位在比較下少了20%以上。無論立法會議員和地產代理界人士都認為目標定得太低。
前特首董建華在任時提出「八萬五」建屋計劃,每年供應不少於8.5萬個住宅單位,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家庭可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惟政策推出後遇上亞洲金融風暴,私宅樓價急挫,其後多年都沒再提及建屋目標。
曾蔭權昨日把房屋政策和土地供應新措施,列作施政報告引言以外最先宣布的部分。他強調,「一定不會容許房屋市場泡沫化」,而今次的房屋政策是具完整性,「若所有發展商知道得清清楚楚,我們的長遠政策就是每一年都會使私人樓宇發展方面有2萬個單位發展的話,我很相信對市場的價格可以立即發生緩和作用」。
「非硬指標 政府需按目標覓地」
曾蔭權強調每年2萬個私人單位是有根據的,因過往多年平均吸納量是1.85萬伙,「可能有些水分,上中下價樓的調和未必咁準都未定,所以我加了水分去到2萬個單位」。他又強調﹕「這並非建屋量的硬指標,目的是政府在一段時間內累積一定的土地儲備,使房地產市場有平穩的土地供應。」
本報翻查資料,香港過去10年雖經歷2003年的SARS和2008年的金融風暴,公私營住宅連同居屋的總落成量每年均超過46,000伙,20年的平均量更達52,266伙,兩時段的平均數明顯都遠高於曾蔭權覓地以達到的目標。
曾蔭權仍然強調,政府土地供應仍以地產商主導需求的勾地表制度為主軸,輔以政府主動賣地安排。
明年擬推北角邨何文田地
他表示,過去數年在開拓土地方面遇到不少挑戰,令房屋土地供應緊張,包括降低整體密度,用「零填海」方案重新設計啟德的發展,以及檢討高密度發展項目所遇到的不同問題。要克服這些挑戰,稍後會就維港以外作適度填海諮詢公眾,希望長遠增加可用的土地。
政府亦已加快內部程序,計劃明年推出前北角邨用地和何文田用地,以及位於東涌、將軍澳等地區的土地,啟德發展區的基建工程亦會加快,區內住宅用地可提早至2015年推出市場。
曾蔭權亦宣布,財政司長會主持「房屋用地供應督導小組」,統籌各部門工作,優先處理與建屋用地相關問題,小組成員包括相關政策局長和部門首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