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金管局早前出版了《香港金融管理局季報》(2015年6月號),當中提到家庭負債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於第一季上升至65.8%。香港人對此比率應該一點也不陌生,只因2月時金管局指出比率已升至64%,所以公布了3項逆周期措施收緊按揭。作為對消息敏感度甚高的香港人,我跟大家盤算着同一個問題,究竟金管局會否再有動作呢?
首先回顧2月時金管局引用的數據,家庭債務總額包括3部分——住宅樓宇貸款、信用卡墊款及其他私人用途貸款,從圖一可見,2010年至2014年9月的債務總額都有上升,不過住宅樓宇貸款佔總額的比例卻每年下降,由76.5%降至70.8%,可見家庭債務雖一直由樓宇貸款主導,但近年的債務上升卻不見得是住宅樓宇貸款所致。
由此可見,家庭債務總額上升既然不是住宅樓宇貸款所致,但金管局卻因而降低按揭成數,這根本是信用卡墊款及其他私人用途貸款上升,卻要按揭「埋單」。就好比一個家庭裏,母親發覺子女購買電話計劃令家庭支出上升,便從食物支出開刀,由此起除非全家人做兼職補貼家庭收入,否則限制買米買餸。這時候作為爸爸的你,心想電話計劃沒有自己享用的份兒,但卻要一起捱餓。
再看圖二,分別有家庭債務總額及住宅樓宇貸款佔GDP的比率,首先見到債務總額佔GDP的比率由2010年的58.6%升至2015年首季的65.8%,相對上升幅度較明顯,而住宅樓宇貸款佔GDP的比率則只是徘徊在44%(由於金管局沒有公布2014年全年及2015年首季的組成部分的金額,故2014年的數字為截至9月)。家庭負債比率確是上升了,但住宅樓宇貸款卻仍佔GDP慣常的比例。
今次季報中亦提及,「按揭貸款穩步上升,然而其他個人貸款升幅明顯加快」,我假設2015年首季的住宅樓宇貸款佔GDP比率升至45%,但仍屬慣常比例。既然金管局亦明言債務上升是由於另外兩個部分,那麼增強金融系統穩定,是不是應該針對該兩部分﹖
香港貧富懸殊的問題來自於房屋問題,政府若真有心解決這些根深柢固的矛盾,理應幫助市民上樓,享受財富增長的成果,而不是望着一切如常的樓宇貸款比率去降低按揭成數。
衷心對自己及還未上樓的香港人說,「太上心,要保重身體」。
作者是中文大學 數據科學及商業統計碩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首先回顧2月時金管局引用的數據,家庭債務總額包括3部分——住宅樓宇貸款、信用卡墊款及其他私人用途貸款,從圖一可見,2010年至2014年9月的債務總額都有上升,不過住宅樓宇貸款佔總額的比例卻每年下降,由76.5%降至70.8%,可見家庭債務雖一直由樓宇貸款主導,但近年的債務上升卻不見得是住宅樓宇貸款所致。
由此可見,家庭債務總額上升既然不是住宅樓宇貸款所致,但金管局卻因而降低按揭成數,這根本是信用卡墊款及其他私人用途貸款上升,卻要按揭「埋單」。就好比一個家庭裏,母親發覺子女購買電話計劃令家庭支出上升,便從食物支出開刀,由此起除非全家人做兼職補貼家庭收入,否則限制買米買餸。這時候作為爸爸的你,心想電話計劃沒有自己享用的份兒,但卻要一起捱餓。
再看圖二,分別有家庭債務總額及住宅樓宇貸款佔GDP的比率,首先見到債務總額佔GDP的比率由2010年的58.6%升至2015年首季的65.8%,相對上升幅度較明顯,而住宅樓宇貸款佔GDP的比率則只是徘徊在44%(由於金管局沒有公布2014年全年及2015年首季的組成部分的金額,故2014年的數字為截至9月)。家庭負債比率確是上升了,但住宅樓宇貸款卻仍佔GDP慣常的比例。
今次季報中亦提及,「按揭貸款穩步上升,然而其他個人貸款升幅明顯加快」,我假設2015年首季的住宅樓宇貸款佔GDP比率升至45%,但仍屬慣常比例。既然金管局亦明言債務上升是由於另外兩個部分,那麼增強金融系統穩定,是不是應該針對該兩部分﹖
香港貧富懸殊的問題來自於房屋問題,政府若真有心解決這些根深柢固的矛盾,理應幫助市民上樓,享受財富增長的成果,而不是望着一切如常的樓宇貸款比率去降低按揭成數。
衷心對自己及還未上樓的香港人說,「太上心,要保重身體」。
作者是中文大學 數據科學及商業統計碩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