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編者按:上周作者提到「十二五規劃」,要解決的五大問題,今期作者會續寫「十二五規劃」的五大必要。)首先,包容性增長使得發展成果公平惠及全體大眾,提高了公平和效率,阻止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兩極分化發生,使得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範圍之內。其次,包容性增長可阻止排斥性的發生,使得利益分配機制合理化,這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民營企業的現狀。
包容性增長亦適用國際社會
再者,由於包容性增長是全面的增長,即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的相容並包,將極大地加快中國經濟結構的轉變。最後,以「公平」和「共用」為目標的包容性增長也會極大地促進民生,不論在就業還是社會保障,教育還是醫療。另外值得說明的,是包容性增長不止是針對國內,對於國際來說同樣適用。縮小世界上貧富國家的差距,努力實現世界和平發展的願景,也是包容性增長的內涵和一大貢獻。
可以預見,「十二五」的第一要務仍將是發展,在「包容性增長」的指引下,「十二五」將會是集發展理念變革、模式轉型和路徑創新為一體的全面綜合轉變,並將決定未來中國的發展格局。
第一,「十二五」期間要擴大內需,加大居民消費力度。經歷過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世界經濟尚未完全復蘇,外需不振,出口形勢在一段時間內都不容樂觀;另一方面,國內經過2009年「4萬億」的一籃子計劃後,投資已經不能成為下一步經濟增長的支撐。因此,擴大內需,努力開拓國內市場就成為了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根本立足點和重要的戰略舉措。
第二,「十二五」期間要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2009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和水平」。工業化創造供應,城市化創造需求,所以中國下一步的發展戰略應轉向大力發展城市化的內需增長模式,城市化將成為未來發展新的動力。
大力推動城市化 支持內需增長
以都市圈、大城市、衛星城等為引領的城市化道路,將成中國未來新的選擇。資料顯示,2003至2008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6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85%為城市投資,總額超過54萬億元,同期城市人口約增加1億人。即每增加1個城市人口,將帶動50萬元內需。以中國未來10至15年內增加4.5億城市人口計,將累計帶動225萬億元以上的內需,同期年經濟增長可達9%以上。
另外,「十二五」期間還要縮小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着力改革戶籍制度、農村土地制度、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及城鄉公共資源配置方式,為城市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三,「十二五」期間要加大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資源價格改革以及財稅體制改革。首先,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重點是加強轉變政府職能,強化監管職責,為其他改革鋪平道路。其次,現在的資源價格還不盡合理,不利於資源合理配置、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需要進一步完善能源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最後,還應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財稅關係,政府和納稅人的財稅關係等等,並且合理推進資源稅改革等等。
綠色發展支援經濟持續轉型
第四,「十二五」期間要加大節能環保,實行綠色發展。資源相對短缺、環境承載能力低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因此解決好資源環境問題將對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第五,「十二五」期間要從國強轉向民富,淡化經濟增長速度指標,增長目標可能調至7%至7.5%,但重點解決民生問題,努力惠及全民。從群眾最需求、最逼切的方面入手,着力解決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基本需求領域。
「實現包容性增長,根本目的是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胡錦濤的這句話為中國經濟再出發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石,期待「十二五」能讓中國經濟發展更加平衡、持續、健康!
趙曉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