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和香港的樓價飈升,普羅大眾的住房問題備受關注。
最近和一名內地資深金融界人士談起上海豪宅的空置率超過一半,他認為房地產和其他投資產品不同,是有社會功能(為人民提供居所)的,這些資源棄而不用,淪為單純投資工具是不道德的浪費。 話出在一名整天財迷心竅的抓錢族口中,令我也不禁再一次反思這問題, 整理近日的所見所聞,歸納了下面幾點看法:
投資工具社會功能間取平衡
一、房地產在整體經濟中所扮演什麼角色?房地產和其他金融資產究竟有什麼不同?如果房地產和股票、黃金、債券沒有分別,純粹是一投資工具,我想沒有人會向政府投訴黃金價格升得太快,又或是政府有責任打壓房產股票的股價。
土地是一供應有限的資源,是屬於國家的,國民是有權分享這資源, 分享的方法有很多種,有直接,有間接。直接包括提供居所,間接包括享受政府賣地帶來的福利,政府作為土地的代理人。有義務照顧國民的住房需要,但照顧究竟是提供居所?抑或是令每個市民成為業主呢?
做業主不一定是普世價值,跟地方經濟發展和民族性有很大的關係。在歐洲,超過一半的人口不是業主。 亞洲基本上仍是一發展中經濟,房地產升值機會很大。 正是因為這種對升值的預期,很多人對做業主都充滿憧憬。 但是,如果市場告訴大眾,房價在未來10年都只跌不升,你覺得人民還會抱怨負擔不起買樓嗎?有人認為政府並沒有責任為每一個市民製造投資賺錢的機會。
靠抑需求壓樓市 使潛在購買力漸滾大
二、怎樣的房價對購買者、地產商和政府才算合理呢?中國政府永遠都在抑壓投機和鼓勵上進之間走鋼線。 一方面政府不願看到太過熾熱的投機氣氛,因為這會製造貧富懸殊和社會不安。 但借鏡香港九七之後負資產的那一段陰暗日子,政府明白到資產價格長期低企,對投資氣氛和消費意欲都有壞影響。 理想中,樓價是可升,但不要升得太厲害;但在市場經濟中,如果投資者知道某種資產肯定會升值,資金成本又接近零的時候,購買者的追捧只會令價格愈升愈快。
大陸政府打壓樓價,抑制需求一手硬,增加供應一手軟:抑制需求手法層出不窮,例如開徵物業稅、提高首期門檻、禁貸三套房、行政限購等等。增加供應方面則像猶抱琵琶半遮面,欲拒還迎。靠抑壓高需求來打壓樓市,結果是潛在購買力愈壓愈大。
打擊樓價也反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衝突;中央追求政治穩定及社會和諧,然而,地方政府一窮二白,要發展經濟,除了引進外資,自己能夠交出來的資源,不離土地和人。什麼起橋、築路發展和教育等等的錢都是靠賣地而來。樓價無市,交不出功績,就升官無望。
管治之難是在於既要抑制炒風,但不能打擊人民改善生活的欲望。就像控制澳門逸園里的電兔,要讓狗隻看得到,但卻咬不着。否則人民又怎會心無旁騖的專心賺錢呢?
撰文:張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