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在9月初開始看股市出現向上格局,結果9月股市大升,是美股71年來表現最佳的9月。傳統上,投資者對9月、10月都有着恐懼感,因為很多大跌市都在9、10月出現,但這並不表示大跌市一定會在9、10月出現,隨便挪用歷史只是錯用歷史。記着,歷史是不會自我重複的,只有人才能令歷史重複。
使投資者對今年9、10月產生恐懼的另一原因,是一些知名專家的警告,包括我在欄上介紹過的John Talyor、Robert Pretcher等,現在10月已過去了,股市沒有下瀉,反而處於高位,這並不表示股市不會下跌,但明確預測股市在8、9、10月的看法則肯定是錯了,大家以後可記着那些「專家」是相反指標了。在介紹Robert Pretcher時,我指因為「他長淡,所以指引性反而較低,不是不可用,而是要小心選擇地用;好像他說9月尾10月初是沽貨時間,因為時間性很明確,所以可以參考(做長)」。
投資策略不建基一兩指數分析
很多「專家」意見的致命傷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每每說到大頂大底,尤其長淡友說的每次都是世界末日,而且這些「專家」全都表現得充滿自信,對後市好像瞭如指掌,一定不錯。我不是「專家」,對後市的看法通常都是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地見一步行一步,但老讀者會知道我很少離場,對走向不多不少都有些意見,這是因為我的投資策略不是建基於一兩個指數的分析,而是從包括環球不同國家的股匯債市的不同資產類別的分析,來尋找投資意念。我不需要對每一個或某一個市場有肯定的看法,我只要找到一些有值博率的意念便成了。同時,我的牛熊共舞分析架構相信市場多數有升有跌,長淡長好或全盤看好全盤看淡都是有偏差的。
2010年9、10月正好印證我的方法論,好像經歷8月跌市之後,在9月初我已具體提出一些有投資價值的界別和強勢股的例子,例如9月6日提到恒隆地產(0101)、恒隆集團(0010)、Soho中國(0410)和如家酒店(HMIN),當時的股價分別是35.7港元、48.7港元、5.36港元和46.305美元,至今最高升至39.8港元、48.7港元、6.65港元和54.25美元。
資金不再避險 流轉地尋炒作目標
那時我仍只是對個別界別有興趣,直至9月10日我才肯定地說股市有向上之勢,原因是我找到了市場的格局。新格局的特點是不同資產類別的相關系數有所改變(例如澳元和標普500不再亦步亦趨的同行),資金不再避險,流轉地找尋炒作目標(例如9月27日時中國概念指標破歷史新高——我指這些中國概念的向上是港股的牛指標,當時恒指收報22340點,最高於10月14日見23866點。
但我並不肯定後市的過程和上升的路徑究竟如何——是一往無前,是反反覆覆,是熊陷阱抑或是重試高位?我沒有固定的看法,然覺得向下跌幅不大,市場有足夠的牛股份,買勝於沽,永遠都是那句話﹕沽熊買牛。我不肯定走勢如何,但這並不會使我退出市場或不知所措,因為我要找的不是大市的升跌,而是什麼是牛,什麼是熊,在9月14日時我提出資金的主要流向是﹕一、不計價的追入小數增長股,好例子是Priceline.com(PCLN)。二、買入經濟復蘇概念,例子是工業股和房屋股。三、買入新興市場。這些界別之後全都表現理想。
分析多將現况當原因 解釋原况
9月10月間,股市走勢常出現較大的即日起跌,因為價格多處高位,每有向下自然便引起恐慌,傳媒分析出現的現象是股市破高之後,看好之聲立即多了,市弱之時大談興登堡信號,市好之際又唱黃金交叉,說到底,這些不是分析,而是跟風炒動力,將現况當作原因來解釋原况。導致這類隨風擺柳的情况的原二﹕一是不明大局,二是過分依賴技術指標。
股市在10月仍有反覆,我在10月5日仍認為大市調整界別照升,翌日美國動力科技股大跌,但不礙升市,結論是跌不倒就是升。到了10月19日,美市下挫,我也有點嘀咕,擔心輪流調整的格局可能改變,因此推高止蝕/止賺,增持現金買些保險都是穩妥的做法,但亦說增持現金是用來買貨用的。大家可以見到,我一樣會膽怯,一樣會看錯市(全部或部分)。但因為我的投資策略不着重大市升跌的方向,我不害怕跌市,實際上更歡迎跌市調整。19日翌日自然有分析看未來跌幅不輕,這是誤解了調整的意思,只想到價格的調整,忽略了時間的因素——直線下跌是調整,反覆上落也是調整。我不認為一定會有大調整,也不是說一定不會,預測短期走向只能是一種猜測,我提增持現金,這是紀律,其實增持現金不是始於跌市,而是分段套利的基本操作程序,增持現金不等於看淡,而是調整部署,所以我說現金是用來買貨的。買什麼?當然是強勢股。
買強(牛)沽弱(熊)是我的基本投資策略,10月下旬的強勢界別是科技股、工業周期股、運輸股、農產品,破新高者彼彼皆是,中國概念/稀有礦產近期亦是整體強勢的界別,是吸金的磁石。最近一周,環球股市好像出現膠着,指數偏軟或窄幅反覆,無他,一些投資者是在等待美國選舉和聯儲局會議/第二輪量化寬鬆的發展。其實,所謂等待,只是對沒有意見的人而言,有意見者已不斷/早已做好了部署,資產價格也有了反映,看看10年長債孳息率和日元走勢,市場是沒有等待的。
附圖一是日圓。附圖二是10年長債孳息率。
李順威
shunwailee@hotmail.com
《每日觀點》
見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mai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