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救美經濟 伯南克拿全球作賭注長青網文章

2010年11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1月01日 05:35
2010年11月01日 05: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時間本周四(4日)凌晨2時15分,國際金融格局再次面臨重大轉折,美國為求自保經濟,極可能不顧他國反對,宣布第2輪的「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簡稱QE2)貨幣政策,亦即以一般人理喻的「印鈔方法」來製造巨額美元供應,然後購買美國國債,把美國長期息率壓下來,以刺激美國經濟。內地《證券日報》直指,「美元和美國的貨幣政策已經成了全球金融市場最大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

美國為何要硬闖?其利何在?貨幣戰爭是否無可避免?美元氾濫下,中港等地又能有何對策?美國真能一如《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Martin Wolf所言,可憑無限印鈔的能力,在新格局下「必勝」?為幫讀者解答上述疑團,《明報》特別走訪了一系列專家,今起推出「美元狂潮」系列報道。

(1)為何伯南克堅持要瘋狂印鈔?

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的前半生,是專研1930年代大蕭條的權威。他一直深信當年美國未能果斷減息打擊通縮,是造成大蕭條的主因。2006年2月,前總統布殊任命他出掌聯儲局時,做夢也沒想到幾年後的今天,伯南克竟有「學以致用」的機會。

專研大蕭條 「直升機賓」灑銀紙

2002年,伯南克在一次公開演說中曾生動地借用經濟學家佛利民「從直升機灑銀紙」的名句,力證政府總可以透過印銀紙來對付通縮和促進經濟增長。批評者自此不時譏諷他為「直升機賓」(Helicopter Ben)。未料7年後的2009年3月,由於美國樓市泡沫爆破,令美國金融體系陷入解體危機,「直升機賓」真的要出動了。

首輪「量化寬鬆」(QE1)一灑便是1.2萬億美元,聯儲局從市場大量購入債券,試圖壓低美國的市場利率,進而刺激經濟。奈何1年多以來,美國經濟只能喘定,上周五公布的第三季國民生產總值僅上升2%,低於正常的3至4%幅度,失業率更長期高企於接近10%水平。

更重要的是,傳統刺激經濟的手段,美國可說已用盡了。由聯儲局調控的聯邦基金利率,早已降至接近零,減無可減。民調更顯示,美國共和黨勢必在明天的國會中期選舉,重新控制國會眾議院,令奧巴馬政府和民主黨難再透過立法手段來刺激經濟。因此,伯南克又要面對同一抉擇——應否再來一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

1999年,時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的伯南克,曾罕有公開狠批日本央行官員,在對付通縮的策略方面「混亂、前後不一」,以致日本經濟陷入困局。

傳統刺激經濟手段用盡

歷史總是愛弄人的。11年後的今天,伯南克竟要面臨類似日本的抉擇。不出招,美國經濟隨時會出現雙底衰退,但用力太猛則隨時會誘發嚴重後遺症,例如通脹飈升及美元匯價急跌等。事實上,儘管第2輪量化寬鬆(QE2)還未正式登場,但由此引發的「貨幣戰」已率先展開了。世界金融秩序再面臨衝擊,而包括香港在內的新興市場難免要面對新一波的資金氾濫、資產泡沫危機。

今年8月27日,伯南克利用各國央行官員雲集美國懷俄明Jackson Hole出席央行年會的機會,首度明言「若證明有必要,特別是在經濟前景顯著惡化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已做好準備,通過『非常規』措施來加大貨幣政策的寬鬆度」,力保復蘇。市場即時意會,美國新一輪「印鈔工程」快將啟動,美元亦因此應聲急跌。至今美元兌6種主要貨幣的匯價指數,在兩個月裏已跌約8%,日圓兌美元更多次升破15年新高,即使日本央行9月大舉入市干預,也遏止不了。歐元和新興國貨幣兌美元也相繼顯著飈升。

在美國,財長蓋特納和國會則一唱一和,力逼中國加快人民幣升值速度。面對美元急跌,多個新興國均入市干預匯價或透過行政手段力阻熱錢狂湧,以免自身貨幣急速升值,會削弱出口競爭力。9月27日,巴西財長曼特加(Guido Mantega)開腔總結說﹕「我們正處於一場國際匯率戰爭中。」

貨幣戰倘全面爆發,世界經濟隨時會重演1930年代大蕭條的慘况,因此代表全球主要經濟力量的20國集團(下稱G20)財長,終在上月(10月)23日的韓國會議後,共同向外宣稱,「G20成員將避免爭相讓貨幣貶值」,令「貨幣戰爭」的硝煙暫時消散了一點。但會議聲明並沒明確制訂具體措施去防範「貨幣戰爭」出現,更遑論有方法解決全球貿易不平衡,即新興國如中國等持續錄得巨額貿易盈餘,而發達國如美英等卻持續錄得巨額貿易及財政赤字。

買債規模料約5000億美元

美國瘋狂印鈔的後遺症是清楚的,對人對己都有害,但為了挽救垂危的美國經濟,聯儲局似已決定再次兵行險着。市場已假設了聯儲局會在本周三議息會議結束後,決定再次大舉印鈔。《華爾街日報》上月一項調查顯示,多數受訪經濟學家均估計,聯儲局會在QE2中,每季購買2500億美元的國債,以壓低美國市場利率,類似行動會延續至明年中。紐約聯儲局分行主席達德利(William Dudley)早前亦公開表示支持QE2,並稱聯儲局每購入5000億美元債券,其經濟效應等同削減聯邦基金利率0.5至0.75厘。是以分析家普遍估計,第2輪印鈔行動所涉及的金額,應介乎5000至7000億美元不等,但會分期購買中長期債券。美資大行高盛更預期,一浪接一浪的QE會陸續出現,最終的「印鈔」規模會達到2萬億美元,後者絕對是一個大數,因全美一年生產總值也只是14萬億美元。

(2)瘋狂印鈔對美國有何好處?

雖然伯南克近期不斷強調,推動QE2是為了對抗通縮、壓低長債息率,以阻美國經濟再陷衰退,但不少評論都認為,美國還有更多不便宣之於口的盤算。QE1旨在為市場注入廉價資金、希望紓緩當時十分抽緊的信貸,但這回QE2的功能卻在於「製造通脹」,以逼使企業、個人進行投資及生產。同一時間,瘋狂印鈔勢必導致美元貶值,亦即間接逼使其他貨幣升值。這樣一來,對美國有三大好處﹕

●美元貶值可以刺激美國出口,從而為美國創造就業機會;

●大量美元資金將流入股市,令美股上揚,炮製「財富效應」,讓國民覺得經濟在改善、鼓勵他們消費;

●幫美國政府這個全球「最大債仔」減債,而中國等「大債主」將最吃虧。美元貶值變相令到華府需要償還給外國(例如中國)的欠債,實際價值「縮水」;另外,聯儲局透過買美國長債壓低息口,亦可變相令到美國要償還的利息下降。

美元大貶值 「債主」中國吃虧

美國本來就是全球唯一超級大國,向來不受管束,而伯南克更是非民選的官員,毋須向選民負責。美國如今正是看準全球沒有其他貨幣有能力取代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試圖透過本國貨幣政策,改變全球匯率秩序。在美國高舉聯儲局「獨立運作」的旗幟下,各國確是有點奈何不了美國瘋狂印鈔。理論上,只要量化寬鬆的規模,不致弄到全球對美元失去信心,要令美國在印銀紙上有所約束,並不容易。

這亦正是英國《金融時報》著名專欄作家Martin Wolf認為,美國可憑藉其無限印鈔的能力,在貨幣戰爭中「必勝」的原因。他說,經此一役,其他國家只能在匯率升值或降低依賴出口兩條路中間作一痛苦選擇。

雖然美國在貨幣戰中佔盡「船堅炮利」的優勢,但彼得森研究所的資深專家Arvind Subramanian認為,美國要打贏這一仗,不能只靠單邊的金融行動,還必須配合多邊外交,建立對華統一戰線。他說﹕「有效和具認受性的多邊行動,對驅使中國合作是有必要的。」

(3)貨幣戰能避免嗎?

上月底剛完結的G20財長會議,各國在會後聲明雖承諾不會鬥貨幣貶值,但一場全球貨幣戰爭,能夠就此平息嗎?素有中國官方智囊之稱的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曹紅輝,接受本報專訪時指,貨幣戰爭一定會開火,更稱「中國絕對有本錢還擊」。

曹紅輝一談起貨幣戰,語氣亦變得激動。「(美國試圖)通過所謂新的《廣場協議》來遏制中國以逼使人民幣升值,是既沒有市場基礎,亦缺乏國際政治條件,絕對是癡人說夢!」美國1980年代透過《廣場協議》,逼使經濟急速發展的日本,將日圓大幅升值,換來的是日本經濟後來陷入「迷失十年」。

中國內需市場大 不會蹈日本覆轍

曹紅輝認為,雖然G20會議使貨幣戰全面爆發的時間略為暫緩,但並未將發生的機會率降低,因為美國已經難以轉身,特別是在無節制「印銀紙」下,美元一定會繼續貶值,基於政治形勢以及經濟問題,美國遲早會捲土重來,而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逼使人民幣升值。

美國一直聲稱中國壓低人民幣匯率,以取得出口優勢,因而錄得巨額貿易順差,儘管中方強調匯率與順差根本沒必然關係。在G20財長會議上,美國提出將各國貿易經常帳順差與GDP的比例,定在不能超過4%,又指人民幣從任何標準來看,估值都絕對是低估。但會上附和美國的國家不多,日本德國及金磚四國都不站在美國的一方。曹紅輝認為這是美國錯估形勢所致:「美國以為將人民幣孤立起來,再將匯率問題提升至國際層面,就能逼中國就範嗎?中國等新興市場,以及出口型國家都不可能讓步。中國從沒說人民幣不升值,只是反對在外力壓迫下,脫離市場實際情况快速升值。」

對於《金融時報》專欄作家Martin Wolf的美國「必勝論」,曹紅輝不表認同,並對中國感到絕對樂觀,因為貨幣戰爭並非單單美元與人民幣間的戰役,牽連的是全世界。他還指出,「中國絕不會成為第2個日本」,皆因貨幣匯率對中國的影響,遠遠低於當時的日本,原因是中國具有日本所缺乏的龐大內需市場,經濟亦不是單一化靠出口。

(4)匯率紛爭怎解決?

提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地位,協助調停

可能性:高

187成員國同意需盡快提升IMF的角色,處理多國經濟政策所引致的匯率紛爭。總裁卡恩建議撰寫「牽連效應報告」,研究全球5大經濟體(中美日英及歐元區)的經濟政策,如何影響他國

成效預測﹕低

發達國控制IMF過半投票權,美國更對IMF重大決策有否決權,發展國勢難接受IMF對他們作出具約束力的規管。IMF的建議亦未經常獲重視,例如歐洲曾無視IMF提出的敏感經改建議

透過G20解決匯率分歧

可能性:法國作為G20新主席國,明年將嘗試,但難度高

法國曾稱,沒有議題比貨幣問題更適合在G20討論,計劃在明年G20峰會,以國際貨幣體制為討論焦點。美國主張訂出新的「匯率政策規範」,甚至出現締訂新《廣場協議》協調匯率的呼聲

成效預測﹕低

中國等勢必抗拒任何由歐美主導的新《廣場協議》規範。1985年《廣場協議》由美、日、英、法和西德締結,讓美元兌日圓、馬克等貨幣大幅貶值,雖助美國解決巨額貿易赤字,卻令日圓狂升,為日本長期蕭條種禍根

G7+中國處理匯率分歧

可能性﹕極低

歐元集團主席容克曾表示,G7加中國是討論匯率問題的「最佳場合」,但G7的影響力每况愈下,而且中國一直認為匯率是內政,勢難答應召開一個G7+中國的會議,讓七大發達國聯手向人民幣升值施壓。另外,若G7只邀中國開會,勢令其他「金磚四國」成員(印度俄羅斯巴西)不滿

什麼也不幹

可能性:高

各國可能無法就任何協調貨幣紛爭措施達成協議。隨着歐美政府財赤高企,各自推出單邊主義措施自救,不理對其他國家的衝擊,一反金融海嘯以來各國聯手應對危機的趨勢,全球金融亂局恐惡化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