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0月8日,在加拿大駐華盛頓大使館內,七大工業國(G7)的財金高官來了一場私人晚宴。大家享用烤扇貝和牛扒腰軟肉等美食之際,美國財長蓋特納力促席上歐日加財長幫忙,要求中國讓人民幣升值,以「解決全球貿易不平衡」。但翌日下午,IMF年會結束後發出的聲明,只輕輕一提近期的匯率爭議。為何結局會如此?一名參與會議的歐洲官員坦言,經歷了2008年金融海嘯,世界變了,歐美日發達國陣營的影響力,部分已轉到亞洲和拉丁美洲新興國手上。「G7能為全球話事作決定、毋須理會新興國的時代經已結束了。喜歡與否,我們只得接受。」
「貨幣戰美太自負忽略外交部署」
各國未肯在人民幣問題上向美國賣帳,《紐約時報》指出一大原因是,在很多國家眼中,美國的地位和威信已大不如前,除了被視為金融海嘯禍源,還因為不少國家都覺得,華府猛斥中國壓低人民幣匯率,可是自己卻大搞量化寬鬆(QE)印鈔壓低美元,兩者其實如出一轍。這自然大大削弱了美國的道德權威。前IMF首席經濟師Kenneth Rogoff說﹕「其他國家都不再吃『美國最擅長經濟政策』這一套。同時新興市場也變得日益獨立和具影響力。」
美QE失道德權威 京擁人和
美元是全球當前唯一國際儲備貨幣,人人必用,這令美國在貨幣戰上佔盡先天優勢,但中國並非全無招架之力,除了經濟牌,外交「人和」牌將是另一抗衡武器。力指人民幣應升值四成的美國彼得森研究所資深專家Arvind Subramanian認為,單有無限彈藥,未必就可打贏貨幣戰,因為美國還要面對不少政治制約。
他解釋,對內方面,美國並不團結。雖然美國工會想政府對人民幣採取強硬行動,幫工人保飯碗,但商界大企業未太熱中,尤其是他們可透過拓展海外生產線等方法,紓減人民幣「遭低估」的影響;對外方面,美國始終要顧忌中國可能作出的報復反制。他指出,對於外匯儲備中大部分是美元資產的中國來說,大舉狂沽美債作為報復的可能性很低,皆因這會令美元大跌,玉石俱焚,但中國確實有其他可打擊美國的政經報復手段,例如以商品服務大買家的姿態,在國際市場處處與美國對着幹,打擊美國商界和就業機會,當然還可在朝鮮和伊朗問題上拒絕合作。
他表示,中國並非對外來資本很開放的經濟體,面對美元氾濫全球,可以用很多行政手段阻擋資金湧來;相比下,像巴西等對資本開放得多的國家,受美元氾濫的影響更深,這些國家缺乏方法,去應付美元熱錢狂湧所導致的經濟過熱,但又不敢讓貨幣大升,以免削弱出口競爭力、輸蝕給中國。
阻遏熱錢 中國行政手段多
可是這些大受貨幣戰波及的國家,現時大多並未站在美國的一邊,皆因他們都很在意跟中國的雙邊經貿關係。他指出,美國犯下的一大錯誤,正是「對自己的金融單邊主義過度自信,結果在外交部署上做得太少,直至最近才開始調整」。他認為,若美國能說服巴西、墨西哥、印度、南非和韓國加入統一戰線大聯盟,始有機會在外交上取得足夠聲勢。「美國當前首務,是在G20峰會月中舉行前,動員一眾『受影響但不願介入爭議』的國家,加入美國的戰線大聯盟。」
歐洲巴西印度拒助美有因
在人民幣問題上,歐洲對中國的態度,確是遠比美國溫和。法國財長Christine Lagarde在IMF年會後便說﹕「在貨幣或貿易問題上,用好戰好鬥的聲明,不會有幫助。」聯儲局前高官杜魯門(Edwin Truman)說,雖然歐日都想人民幣升值,「但他們不想美元也大搞貶值」。
有美國決策層人士私下便投訴,在向人民幣施壓上,歐洲對美國的支持只是流於口頭,甚至有隨着歐元匯率起落而變的傾向。例如今年初歐債危機爆發令歐元大跌,迄至夏初歐元足足較年初跌了17%,歐洲一來忙於自救,二來德國出口也因此大大受惠,歐洲官員根本無心理會人民幣問題。統計數據顯示,德國外貿增長今年預料可達標,錄得高達的16%增長。
歐盟貿易維持平衡 無心理人幣
當然,隨着歐元兌美元自6月以來轉勢急升,迄今累升20%,德國出口商也開始緊張起來。德國出口商協會主席Anton Borner表示,受貨幣戰影響,來年德國出口增長將放緩至7%,但出口總額仍將創下1萬億歐元的新紀錄。他指出,多數德企都有為歐元急升做好對冲,故受影響有限。他還特別提到﹕「我們跟中國的生意,出口和入口之比是六對四,這對匯率任何變動,都可起平衡作用。」
歐盟遠未如美國般視人民幣為大問題,一大原因是儘管歐盟對華有甚大的雙邊逆差,但歐盟的貿易經常帳大致仍接近平衡。新興國陣營方面,雖然多國都關注人民幣匯率被低估的爭議,但現階段各國只傾向以單邊干預行動自保,去應對熱錢狂湧和貨幣升值壓力,而非加入美國對華施壓的陣營。今年4月,印度和巴西央行都曾批評中國人民幣政策打擊了他們的出口,但近期巴西高官已接近開腔,反對向中國施壓,外長阿莫林(Celso Amorim)更曾可圈可點地補充說﹕「我們必須與中國保持良好合作,我們不能忘記,中國是我們目前最大顧客。」
巴西重對華貿易 印度渴求熱錢
雖然中國企業對巴西等新興國的製造業,構成極大競爭,但在貿易層面,今時今日貿易量總額比產品價格更重要。雖然巴西貨幣雷亞爾持續上升,但巴西對華出口,在大豆、鐵礦和其他商品原材料帶動下,2009年仍升了約兩成半,反觀巴西對美國的出口(主要為製造業產品),同年卻跌了近半,中國2009年更取代了美國,成為巴西最大貿易伙伴,改寫了近80年的巴西歷史。
印度則出於國內因素,無意向華強硬。對於熱錢氾濫,IMF前高官Eswar Prasad說,印度其實比大多數新興國更歡迎資金流入,因為印度存在貿易經常帳赤字,需要向外借貸融資,去搞國內的龐大基建計劃,何况印度正面對高通脹,貨幣盧比升值有助紓緩問題。
至於其餘亞洲國家,韓國等多國政府其實多年來都有干預本國貨幣匯率的做法,很難和應美國指控中國壓低人民幣。東南亞各國也傾向在中美匯率爭議中保持沉默,原因之一是中國近年花了很多工夫去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外交合作。對亞洲新興國來說,阻止貨幣升值的好處,現階段比起熱錢狂湧的威脅來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