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天是九月四日,七十一年前(一九四五年)的九月二日,日本正式向中華民國及盟軍簽署投降書,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
寫在書上的歷史看似遙遠,但原來戰爭的痕迹就在街角,靜靜隱沒於車水馬龍中。
紅磡近何文田的漆咸道兩旁,有兩個防空洞隧道網,其中一個入口就位於公路旁的草叢裏,每天不知道有多少輛車、多少行人經過,卻沒多少人知道背後的故事。
紅磡得名 關龍脈事?
時間回到一九四四年十月十六日,當時香港已淪陷快三年。下午三時許,英美組成的盟軍出動數十架戰機,在九龍半島投下多枚炸彈,整個紅磡爆炸聲不斷,煙霧敝日,而漆咸道防空洞一帶更是重災區。因防空洞存有大量燃料,空襲後大火燒了好幾天才熄滅,逾三百人死,傷者不計其數。
據說,防空洞附近的觀音廟旁有一間小學,其中百多名師生不幸在當天被炸死,部分骨灰現安放在數街外的福德古廟中。屹立在鬧巿中的小小古廟,提醒我們逾半世紀前的戰火連天。
這天,我跟着專研本港地區歷史,也是紅磡街坊的吳力波和軍事史愛好者李瑞翔(Victor),在晴朗的上午逛了好幾條街,聽一段紅磡戰時故事。
紅磡的故事,由防空洞不遠處的觀音廟說起。據華人廟宇委員會資料,觀音廟建於一八七三年(清同治十二年)。相傳在一九○九年,政府在開路時掘出紅色水柱。工人恐是掘傷龍脈而停工,其後雖驗出「紅水」來自水銀與琉璜,惟工人仍於翌年集資重修觀音廟,趨吉避凶。有說,「紅磡」一名由此而來。
不過,吳力波說:「這個傳說,幾乎所有名為赤磡或紅磡的地方都有,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像赤柱般,在對面海看過去,看到泥是黃色、紅色的,所以才叫紅磡。這在香港很常見, 因南方的泥是紅土。」他認為,紅磡開始興旺,與船塢有關。「一八六買年,船塢動工,吸引許多工人來聚居,觀音廟後的觀音山,搭建了許多竂屋。」現在山已移平,住宅林立。十年人事幾番新,許多個十年間,觀音廟四周的景物變了又變,廟中香火卻鼎盛如一,皆因街坊流傳,觀音曾在抗戰時顯靈,保護居民。
躲過轟炸 全因觀音有靠山?
紅磡的觀音廟在一八七三年(清同治十二年)落成,除了工人曾集資重修,一八八九年(清光緒十五年)亦修葺過,正門的「觀音廟」門額及「座下蓮花饒有西湖三月景,瓶中楊柳分來南海一枝春」門聯就是當年刻造的,有百多年歷史。廟中除供奉觀音,亦供奉太歲及列聖。
「一九四四年十月十六日的大轟炸,紅磡死了三百多人。相傳觀音廟旁有間三約街坊小學,師生三百人,死了一半,觀音廟卻安然無恙,所以人們說是觀音顯靈。 這就是為什麼上環的觀音廟是第一間有『借庫』, 人們卻湧到紅磡的觀音廟來,香火比上環還旺。」據說被炸中的小學,位於現時愛培學校的現址。
不過,故事還故事,吳力波拿出當年的地圖解釋,觀音廟無恙未必因觀音顯靈,而是有「大靠山」。「觀音廟三面環山,直到一九四七年的地圖上,廟旁都沒任何建築,也看不到傳說中的小學。」當年觀音廟的後山(觀音山)其實與今天的聖德山(鶴園山)相連,廟後應有一防空洞入口,但當時已被日軍佔用,居民只能躲在廟中,祈求神明庇佑。
防空洞無處不在?
香港的防空洞約於一九四○年開始挖掘,一九四○年的《工商晚報》就有報道港府仿重慶防空洞設計,於卜公花園建防空洞。Victor說,早於日本進攻香港前,港英政府已開始備戰,例如挖掘防空洞,但他懷疑,當年不少「備戰」的報道都是政府裝腔作勢的宣傳:「解密英國文件顯示,當時政府已知以手上兵力,守不住香港,這些都是姿態。」他舉例,當年政府要求本地鞋廠生產防毒面具,甚至有報道稱「各膠廠試製已甚有成績」,惟最後不了了之。
不過,香港確有不少防空洞。翻查政府文件,全港有八十二個廢棄隧道網,每個都有多個出口,香港島的廢棄隧道網有五十四個,九龍有十八個,新界及離島則有十個,而其中二十九個是防空洞隧道網。也許我們每天走在街上,腳下正是防空隧道,而其中兩個隧道網:K5及K4,就位於近何文田一段漆咸道兩旁。
防空洞藏軍事物資 引來轟炸
K4位於漆咸道以南的聖德山,近蕪湖街一邊。漆咸道以北的近仁風街一邊,就是K5。戰後香港生活困苦,防空洞成為貧苦巿民棲身之所,在紅磡長大的吳力波記得,有小學同學一家數口住在K5的防空洞裏,還有數戶拖家帶口的「鄰居」。
現在,K5的入口已成為何文田沙中線站的工地。土木工程署的地圖上顯示K4有數個入口,惟實地查看,不少已無法尋回,像差館里旁應有一個入口,現在只有一面石牆,毫無痕迹。唯一能看到的,是漆咸道馬路旁,山邊草叢中的第十九號入口。由上鎖的鐵門氣窗望進去,還能看到其拱頂結構。
據土木工程署的地圖,K4內部四通八達,建有一千加倫的水缸,方便儲水供居民使用。有不願透露姓名、曾走進K4隧道網的探險愛好者說,隧道約三至四米闊,無柱,以拱形的肋骨狀結構支撐,而地圖上的水缸,現實中高逾五尺,長約兩米,闊約一米,以磚砌成。隧道縱橫交錯,牆上有標記,方便辦認方向,走廊亦有凹進去的結構(圖a),或為儲物之用。
不少說法都認為當年英、美等國家組成的盟軍轟炸紅磡,是為了破壞船塢,卻誤炸了防空洞及附近民居。但吳力波認為,一九四四年年十月的大轟炸目標,其實是防空洞。「盟軍要炸的是這幾個防空洞,因為根據英國人的情報,裏面放滿了日軍的軍事物資。」他拿出當年英軍服務團(British Army Aid Group,英軍情報機關)在日佔香港蒐集的資料說,K4及K5的防空洞當時被日軍佔用,儲存電油數百桶、錫條千餘、多副用來造炮彈殼的小型車牀,正是這些電油,令轟炸後的大火燒了好幾天。
福德古廟 遇難者的安身之處
當年盟軍是否誤炸民居,各有論證,但紅磡傷亡慘重,是不爭事實。數街之外的寶其利街,有一間土地廟保留至今,收容被炸死的無主孤魂。Victor說,相傳當年被炸毁的小學,有百多名師生遇難,惟當年兵荒馬亂,不少死者無人收殮,街坊將其遺體火化,骨灰暫置於觀音廟,其後移至黃埔船塢旁的「土地廟」中。
說是「土地廟」,其實也就是個簡陋的木棚,由工人搭在船廠的圍牆入口。後來清拆船塢部分圍牆,政府應街坊要求保留廟宇,並重建成今天的「福德古廟」。福德就是土地公。廟的牆身及地台,收藏了當年死者的骨灰。逾半世紀前的苦難,如香燭燃盡的縷縷輕煙,隱沒在鬧巿裏的小小廟宇中。
防空洞變身酒窖?
防空洞藏着一段段香港抗戰的歷史,隱身在車水馬龍的城巿中。翻查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文件,因一九七七年西營盤有防空隧道倒塌,政府派員勘查所有廢棄隧道,卻意外發現了不少小型防空洞,有民間自發挖的,有英軍備戰時挖的,也有日軍在佔領時挖的,截至一九九○年約紀錄了六十個。其後政府陸續修葺這些大小隧道,至去年為止,不少廢棄隧道已填塞、拆毁或無法進入,少數完好的則另僻用途,例如鯉魚門的廢棄隧道成了海防博物館的展區,西營盤的廢棄隧道被港燈用來鋪電線。另外,港島區壽臣山的八個隧道,則以月租二千七百元租予私人公司開酒窖。其保育工作雖於二○○七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惟普羅巿民未能自由進出。
至於其他防空洞入口,像舊灣仔街巿後巷的防空洞入口,已被重建後的灣仔街市擋住,無法前往;中環政府山地下的防空隧道多年來亦因過度挖掘,失去歷史價值;位於舊水警基地(現時1881)的防空洞改建為小型文物館,在指定時段設免費導賞團。長實旗下負責管理1881的港基物業管理公司回覆本報查詢,稱該古蹟展覽廳每天早上十時至下午十時開放予公眾參觀,而另一防空洞亦按古物古蹟辦事處指引原址保留及進行維護。而這個防空洞,現在位於一間珠寶店的玻璃櫥窗內。
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回覆本報查詢,表示古物古蹟辦事處已聘請顧問協助研究香港開埠至二次大戰期間興建的軍事建築及遺蹟,包括防空洞,以便對香港境內現存的軍事建築及遺蹟有更全面了解及探討合適保育方案。研究已就位處香港島的歷史軍事建築及遺蹟完成初步報告。古蹟辦正跟進相關部門對初步報告提出的意見,並研究將來可行的保育方案。
文﹕黃熙麗
圖﹕蘇智鑫、黃熙麗、受訪者提供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寫在書上的歷史看似遙遠,但原來戰爭的痕迹就在街角,靜靜隱沒於車水馬龍中。
紅磡近何文田的漆咸道兩旁,有兩個防空洞隧道網,其中一個入口就位於公路旁的草叢裏,每天不知道有多少輛車、多少行人經過,卻沒多少人知道背後的故事。
紅磡得名 關龍脈事?
時間回到一九四四年十月十六日,當時香港已淪陷快三年。下午三時許,英美組成的盟軍出動數十架戰機,在九龍半島投下多枚炸彈,整個紅磡爆炸聲不斷,煙霧敝日,而漆咸道防空洞一帶更是重災區。因防空洞存有大量燃料,空襲後大火燒了好幾天才熄滅,逾三百人死,傷者不計其數。
據說,防空洞附近的觀音廟旁有一間小學,其中百多名師生不幸在當天被炸死,部分骨灰現安放在數街外的福德古廟中。屹立在鬧巿中的小小古廟,提醒我們逾半世紀前的戰火連天。
這天,我跟着專研本港地區歷史,也是紅磡街坊的吳力波和軍事史愛好者李瑞翔(Victor),在晴朗的上午逛了好幾條街,聽一段紅磡戰時故事。
紅磡的故事,由防空洞不遠處的觀音廟說起。據華人廟宇委員會資料,觀音廟建於一八七三年(清同治十二年)。相傳在一九○九年,政府在開路時掘出紅色水柱。工人恐是掘傷龍脈而停工,其後雖驗出「紅水」來自水銀與琉璜,惟工人仍於翌年集資重修觀音廟,趨吉避凶。有說,「紅磡」一名由此而來。
不過,吳力波說:「這個傳說,幾乎所有名為赤磡或紅磡的地方都有,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像赤柱般,在對面海看過去,看到泥是黃色、紅色的,所以才叫紅磡。這在香港很常見, 因南方的泥是紅土。」他認為,紅磡開始興旺,與船塢有關。「一八六買年,船塢動工,吸引許多工人來聚居,觀音廟後的觀音山,搭建了許多竂屋。」現在山已移平,住宅林立。十年人事幾番新,許多個十年間,觀音廟四周的景物變了又變,廟中香火卻鼎盛如一,皆因街坊流傳,觀音曾在抗戰時顯靈,保護居民。
躲過轟炸 全因觀音有靠山?
紅磡的觀音廟在一八七三年(清同治十二年)落成,除了工人曾集資重修,一八八九年(清光緒十五年)亦修葺過,正門的「觀音廟」門額及「座下蓮花饒有西湖三月景,瓶中楊柳分來南海一枝春」門聯就是當年刻造的,有百多年歷史。廟中除供奉觀音,亦供奉太歲及列聖。
「一九四四年十月十六日的大轟炸,紅磡死了三百多人。相傳觀音廟旁有間三約街坊小學,師生三百人,死了一半,觀音廟卻安然無恙,所以人們說是觀音顯靈。 這就是為什麼上環的觀音廟是第一間有『借庫』, 人們卻湧到紅磡的觀音廟來,香火比上環還旺。」據說被炸中的小學,位於現時愛培學校的現址。
不過,故事還故事,吳力波拿出當年的地圖解釋,觀音廟無恙未必因觀音顯靈,而是有「大靠山」。「觀音廟三面環山,直到一九四七年的地圖上,廟旁都沒任何建築,也看不到傳說中的小學。」當年觀音廟的後山(觀音山)其實與今天的聖德山(鶴園山)相連,廟後應有一防空洞入口,但當時已被日軍佔用,居民只能躲在廟中,祈求神明庇佑。
防空洞無處不在?
香港的防空洞約於一九四○年開始挖掘,一九四○年的《工商晚報》就有報道港府仿重慶防空洞設計,於卜公花園建防空洞。Victor說,早於日本進攻香港前,港英政府已開始備戰,例如挖掘防空洞,但他懷疑,當年不少「備戰」的報道都是政府裝腔作勢的宣傳:「解密英國文件顯示,當時政府已知以手上兵力,守不住香港,這些都是姿態。」他舉例,當年政府要求本地鞋廠生產防毒面具,甚至有報道稱「各膠廠試製已甚有成績」,惟最後不了了之。
不過,香港確有不少防空洞。翻查政府文件,全港有八十二個廢棄隧道網,每個都有多個出口,香港島的廢棄隧道網有五十四個,九龍有十八個,新界及離島則有十個,而其中二十九個是防空洞隧道網。也許我們每天走在街上,腳下正是防空隧道,而其中兩個隧道網:K5及K4,就位於近何文田一段漆咸道兩旁。
防空洞藏軍事物資 引來轟炸
K4位於漆咸道以南的聖德山,近蕪湖街一邊。漆咸道以北的近仁風街一邊,就是K5。戰後香港生活困苦,防空洞成為貧苦巿民棲身之所,在紅磡長大的吳力波記得,有小學同學一家數口住在K5的防空洞裏,還有數戶拖家帶口的「鄰居」。
現在,K5的入口已成為何文田沙中線站的工地。土木工程署的地圖上顯示K4有數個入口,惟實地查看,不少已無法尋回,像差館里旁應有一個入口,現在只有一面石牆,毫無痕迹。唯一能看到的,是漆咸道馬路旁,山邊草叢中的第十九號入口。由上鎖的鐵門氣窗望進去,還能看到其拱頂結構。
據土木工程署的地圖,K4內部四通八達,建有一千加倫的水缸,方便儲水供居民使用。有不願透露姓名、曾走進K4隧道網的探險愛好者說,隧道約三至四米闊,無柱,以拱形的肋骨狀結構支撐,而地圖上的水缸,現實中高逾五尺,長約兩米,闊約一米,以磚砌成。隧道縱橫交錯,牆上有標記,方便辦認方向,走廊亦有凹進去的結構(圖a),或為儲物之用。
不少說法都認為當年英、美等國家組成的盟軍轟炸紅磡,是為了破壞船塢,卻誤炸了防空洞及附近民居。但吳力波認為,一九四四年年十月的大轟炸目標,其實是防空洞。「盟軍要炸的是這幾個防空洞,因為根據英國人的情報,裏面放滿了日軍的軍事物資。」他拿出當年英軍服務團(British Army Aid Group,英軍情報機關)在日佔香港蒐集的資料說,K4及K5的防空洞當時被日軍佔用,儲存電油數百桶、錫條千餘、多副用來造炮彈殼的小型車牀,正是這些電油,令轟炸後的大火燒了好幾天。
福德古廟 遇難者的安身之處
當年盟軍是否誤炸民居,各有論證,但紅磡傷亡慘重,是不爭事實。數街之外的寶其利街,有一間土地廟保留至今,收容被炸死的無主孤魂。Victor說,相傳當年被炸毁的小學,有百多名師生遇難,惟當年兵荒馬亂,不少死者無人收殮,街坊將其遺體火化,骨灰暫置於觀音廟,其後移至黃埔船塢旁的「土地廟」中。
說是「土地廟」,其實也就是個簡陋的木棚,由工人搭在船廠的圍牆入口。後來清拆船塢部分圍牆,政府應街坊要求保留廟宇,並重建成今天的「福德古廟」。福德就是土地公。廟的牆身及地台,收藏了當年死者的骨灰。逾半世紀前的苦難,如香燭燃盡的縷縷輕煙,隱沒在鬧巿裏的小小廟宇中。
防空洞變身酒窖?
防空洞藏着一段段香港抗戰的歷史,隱身在車水馬龍的城巿中。翻查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文件,因一九七七年西營盤有防空隧道倒塌,政府派員勘查所有廢棄隧道,卻意外發現了不少小型防空洞,有民間自發挖的,有英軍備戰時挖的,也有日軍在佔領時挖的,截至一九九○年約紀錄了六十個。其後政府陸續修葺這些大小隧道,至去年為止,不少廢棄隧道已填塞、拆毁或無法進入,少數完好的則另僻用途,例如鯉魚門的廢棄隧道成了海防博物館的展區,西營盤的廢棄隧道被港燈用來鋪電線。另外,港島區壽臣山的八個隧道,則以月租二千七百元租予私人公司開酒窖。其保育工作雖於二○○七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惟普羅巿民未能自由進出。
至於其他防空洞入口,像舊灣仔街巿後巷的防空洞入口,已被重建後的灣仔街市擋住,無法前往;中環政府山地下的防空隧道多年來亦因過度挖掘,失去歷史價值;位於舊水警基地(現時1881)的防空洞改建為小型文物館,在指定時段設免費導賞團。長實旗下負責管理1881的港基物業管理公司回覆本報查詢,稱該古蹟展覽廳每天早上十時至下午十時開放予公眾參觀,而另一防空洞亦按古物古蹟辦事處指引原址保留及進行維護。而這個防空洞,現在位於一間珠寶店的玻璃櫥窗內。
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回覆本報查詢,表示古物古蹟辦事處已聘請顧問協助研究香港開埠至二次大戰期間興建的軍事建築及遺蹟,包括防空洞,以便對香港境內現存的軍事建築及遺蹟有更全面了解及探討合適保育方案。研究已就位處香港島的歷史軍事建築及遺蹟完成初步報告。古蹟辦正跟進相關部門對初步報告提出的意見,並研究將來可行的保育方案。
文﹕黃熙麗
圖﹕蘇智鑫、黃熙麗、受訪者提供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