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轉介外科等17月 淋巴癌婦5月亡 腋下20厘米腫塊判脂肪瘤 家屬質疑斷錯症索償長青網文章

2016年11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1月11日 21:35
2016年11月11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公營轉介久等令癌婦延誤醫治,37歲湯姓婦人2014年10月因右腋下有腫塊到九龍中普通科門診求醫,醫生診斷她長有20厘米脂肪瘤,轉介至廣華醫院外科,卻要排期約1年半,她3個月後在內地確診淋巴癌,回港再求醫即獲轉介至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惟腫瘤已擴散,於去年3月離世,距首次求診僅5個月。家屬質疑門診醫生斷錯症,廣華轉介亦未仔細覆核,擬循民事索償向醫管局追討。院方回應稱,脂肪瘤是基層醫療醫生會考慮的常見病種,強調已按既定機制轉介及覆核排期。


明報記者 梁杏怡

伊院廣華﹕按既定機制轉介覆核

死者湯女士的丈夫趙先生向本報表示,其妻於2014年10月發現右腋下長腫塊,到九龍中的李基紀念醫局求診,醫生判別為脂肪瘤,「叫我太太不用太擔心」,醫生撰寫的醫療紀錄寫明「脂肪瘤」超過20厘米,並轉介其妻到廣華醫院外科跟進,她即日獲預約至2016年3月,即要輪候17個月。他指妻子身形較胖,體重75公斤,最初以為腫塊是脂肪而未有留意,求診後「信晒醫生」,至同年聖誕節回鄉,家人察覺不妥帶她求診,當地醫生懷疑是惡性腫瘤,翌年1月的化驗報告亦證實是「非霍奇金淋巴瘤」。


3月後內地確診 回港緊急轉介伊院

趙先生稱,妻回港後再到李基紀念醫局清理抽組織的傷口,並向應診的另一女醫生講述化驗結果,該醫生曾指若腫塊有20厘米仍判斷為脂肪瘤,確是「粗心大意」,並按病人要求列作緊急個案,轉介至伊院腫瘤科。惟趙先生表示,妻子當時已開始腹痛,1月23日首次見腫瘤科醫生時亦表明病徵,醫生檢查後只說癌症影響,沒提及此症有腸穿風險,結果她於2月6日入院時獲告知淋巴瘤已擴散,更出現腸胃穿孔出血,要取消化療安排,即時做修補手術。


腸穿影響化療 吐血不治

趙引述醫生表示,因其妻已出現腸穿,藥物只能較輕,並會影響化療效果,湯女士於3月31日病情惡化,吐血後離世。


趙先生表示「接受不到(妻子)就這樣過身」,一家人無能力看私家醫生,若不是在內地確診,妻子便要等17個月才覆診,他質疑首名門診醫生有斷錯症之嫌,只觀察表徵未深入考慮患癌風險,「為何不寫明有可能是淋巴癌?」他又質疑廣華外科未做足覆核;至於湯女士因腸穿而影響化療,趙先生認為若早知風險而及早治療,相信妻子不會短時間離世。


協助家屬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亦指出,廣華有責任仔細覆核,若外科醫生留意到腫塊大至20厘米,尤其長在腋下等淋巴結常見位置,「這也不提早覆診期,都是有問題」。


伊利沙伯及廣華醫院回覆表示,就基層醫療層面而言,脂肪瘤是其中一種會被考慮的常見病種,醫生已即時轉介,廣華亦有按既定機制,把病人轉介信交予外科專科醫生覆核確認排期;院方又強調,醫生已詳細解釋腸穿等風險、副作用及有可能致命的併發症等。


專科醫﹕20厘米瘤必異常 事件荒謬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智文表示,淋巴瘤易長於頸部、腋下及大腿等部位,年輕女性患者較多,可短期內惡化,20厘米的腫瘤已非常大,相信病人病情已屆後期,醫生亦應提高警覺,認為今次確診及治療都太遲,她指出,公院排期太慢,很多同類病人或可能被看漏,形容今次是不幸事件。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區永仁形容,「(20厘米)不可能是正常」,即使去急症室也會收入院,認為事件很荒謬,病人及醫生都應及早察覺。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