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綠色生活﹕抓毛衣洗一次 百萬微纖流毒大海長青網文章

2016年12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2月25日 06:35
2016年12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天文台預料,一股強烈東北季候風補充會在下周中期影響華南沿岸,屆時氣溫將顯著下降,經歷完平均廿度的聖誕周末後,星期三有機會跌至十三度。


大家衣櫃中買落的一大堆禦寒衣物又快將有用武之地,包括那件平均「『一』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的陳年「抓毛」外套(Fleece)。


正當疑惑放在衣箱中一整年後拿出來,是不是要放洗衣機洗一洗才穿著,偏生這時網絡上傳來一篇很火的文章,說「抓毛衣真相大公開,每洗一次產生的微纖維有40%會流入海洋。」準備將抓毛衣扔入洗衣機的那隻手只好懸在半空,猶豫不決。


「其實唔止抓毛啦,只是抓毛的微纖維特別犀利。」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鄧敏琳說。


微纖維是什麼?

其實微纖維不是新鮮發明,多年來早已存在於我們衣物之中。微纖維英文名稱microfiber,所謂「微」,是指纖維的細密度,行內用的單位是D(denier),中文是「旦」,也稱「旦數」,科學的解釋是「每九千米長的纖維或紗線的重量克數」,用日常的說法,簡而言之就是 「旦數」愈大,表示紗線愈粗,低於1旦就是微纖維。


點止抓毛有微纖維

人類最早使用的紡織纖維是天然纖維,即為熟悉的棉、麻、羊毛和蠶絲。隨着工業化人口極速增長,傳統的天然物料無論在成本及生產量上均追不到現代社會的需求,人造纖維的出現便正好填補了這一塊。而所謂「微」纖維便是追求手感,在更富彈性、柔軟、更防水、更透氣的基礎上研發出來的更幼細纖維,「所以當我們說微纖維,其實是說合成纖維,包括什麼?比如尼龍(nylon)、亞克力纖維(acrylic)、聚酯纖維(polyester),現在全球有60%的衣服都有聚酯纖維」。包括今天我們經常討論的抓毛外衣,不少也幾乎是100%由聚酯纖維組成。


進入食物鏈最低層

既然聚酯纖維無處不在,為什麼大家對於要洗一件抓毛外衣份外肉緊?原來外國有機構做過研究統計,每洗一對尼龍襪,會有十三萬六千條纖維流出,每洗一條亞克力纖維頸巾,會洗走三十萬條纖維,至於一件聚酯纖維造的抓毛外套?每洗一次會產生一百萬條微纖維!

這些微纖維肉眼看不見,只有放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其廬山真貌:「如果你放在顯微鏡下看,其實是一條一條,但當他們聚一起時可以有1.7克。」鄧敏琳解釋,這1.7克的纖維球流入大海被冲散,表面上散去無形,實則上已經對海洋環境做出一定破壞:「因為這些fibre好細,所以洗完出來,便會經污水處理廠流入大海,污染了海洋,亦有一些調查研究顯示,其實有一些海岸線,有85%可以發現這些fibre。」比如我們不時看到網上流傳一張圖片,一條魚的被劏開後發現肚皮內有大量膠珠,但其實還可能有大量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微纖維:「你看那條魚的肚入面的,未必全部都是磨砂產物的微膠珠,好可能係各式各樣不同的垃圾,包括microfibre;的確目前大家講的都是洗出來的會流進海中,亦無科學研究講會對人體有影響,但由於(微纖維)慢慢會累積在食物鏈的最低層,而大魚食細魚,人又食番大魚,會慢慢一級級轉移返去人體,但當然個過程是漫長的。」


選購前想清需要

消費者在選購冬天衣物時,最重要是衡量自己的需要。近年「野外風」盛行,不少時裝製造商推出「山系」時裝,或不斷推出具不同功能、應付不同程度惡劣天氣的戶外裝備和衣物:「其實件衫是準備用來抵禦下雪或上雪山用的,都先買;或者已經不會行山,但都買件防風防水,到底大家是否在買一件跟自己日常生活行動相稱的衣服呢?」


極地裝備 驗出致癌物質

綠色和平早前做過調查,指現在市面上不少標榜可以應付極地環境的裝備,同樣被驗出含有全氟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inated chemicals,簡稱PFCs),而且因為具有防水防油功能,不會分解,長期殘留在環境中,除了有致癌風險,還會干擾內分泌系統,影響胎兒發育。


回收有出路?

也有不少人心存僥倖,以為多出的舊衣服可以捐出去或回收,但三年前內地海關展開「綠籬行動」,收緊廢物進口檢測標準,不少回收廢物均不得進口,當時大家的焦點都放在塑膠垃圾,殊不知舊衣物也在禁止入口之列:「先前跟一些衣物回收商談,他們都說很多最後都出口去泰國同柬埔寨,你想想?捐件fleece去泰國喎……」根據綠色和平的統計,時至今日,回收再出口衣服已無法解決速食時裝帶來的問題,棄置的衣服早已遠遠超過市場負荷,回收率由15%跌至4%,全球四十二個國家表明禁止舊衣進口。


今年冬天,乍寒還暖,在全球暖化之下,到底我們還需不需要添置這麼多的禦寒衣物?鄧敏琳說,自己今天連冬天衫都未收拾出來,呼籲大家在考慮買新衫之前,先盤點一下自己家中的迷你倉,到底收收埋埋幾多件滄海遺珠。


文﹕梁仲禮

圖﹕受訪者提供、黃熙麗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