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萊洞北村村民當年以超低價租地建屋,村民逾半世紀以來多靠務農為生,村內更有一棵百年老榕樹,相傳曾有日軍藏身於樹洞內;另一邊廂,鄰村原居民雖成功爭取改動接駁路走線,部分身為萊洞北村地主亦可獲賠償,不過有村長坦言村民左右為難,既為獲賠償而感高興,同時感慨子孫失去土地承繼。
低價租地建屋 村婦拒遷
年近七旬的羅福想年前痛失至親,由市區遷入村內父親祖居療傷,與鄉里為鄰,閒來種菜自給自足,掏井水洗滌,沒料因而愛上農村生活。每到周末,一對子女一家大小入村樂叙天倫,有時會住上幾天,6歲孫兒更獨愛她以柴火煲的老火粥,更說「不再食出面啲粥」。
羅父於1950年代以數百元超低價向鄰村原居民租地建屋,羅福想堅持日後即使獲安置上樓也絕不接受,「上樓唔使交租?我哋一年先交一次租,住公屋一啲私隱都無,成日坐喺間屋,老人家好易癡呆」。
今年77歲的黃寧安靠種田養大5名子女。嫁入北村的黃太讚口不絕,說多年來沒有小偷「光顧」,村前梧桐河翻風落雨也從不氾濫,兩老自言賠上千萬元也換不回這裏的環境,堅持不遷不拆。
相傳日兵曾匿藏 老樹恐消失
村內有一棵樹幹直徑達3.5米的百年老榕樹,村民相傳二次大戰時曾有日軍匿藏樹洞內,古樹料隨新發展消失,令羅福想不勝唏噓。土木工程拓展署表示,有關工程的環境影響評估已完成並提交環保署審閱,根據調查結果,工程項目範圍內沒有發現任何古樹名木冊內的古樹。
地主﹕獲賠開心 子孫無地繼承
附近數條原居民村在原走線範圍,幾經抗爭才免於難,但部分祖墳地和農地亦會被收回。大塘湖村村長鄧春池理解萊洞北村村民的心情,「犧牲之餘都要有合理賠償,好好安置」,只盼當局能平衡村民需要和社會發展。作為北村的地主之一,大塘湖村村民亦可分得收地賠償,村長坦言村民心情矛盾,「有錢賠梗開心,不過子孫就無得承繼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