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前新華社香港分社(即中聯辦前身)副社長張浚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港任職13年,以中央駐港機構發言人身分闡述國家立場和有關政策,全程親歷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離港已12個年頭的他,近日再度訪港出席活動並接受本報專訪。他說在言論自由的香港時常聽到「異見聲音」,這正正體現一國兩制,而且批評政府不等於不愛國,「有些批評真的是為國家好,但絕不能對國家和政府無端的醜化」。
張浚生離港12年間,除2000年外,每年都會來港,也一直與香港各界朋友保持聯絡,人緣甚佳。這次他住在港島某酒店,閒時去維園走走,仍被不少市民認出上前打招呼,他說每次來港都會這樣,「他們說︰張社長好久不見,幾好啊?我感謝他們還記得我。香港人愛起花名,過去我在香港時,報刊的專欄有稱我為『肥仔張』、『小肥張』,和稱彭定康為『肥彭』對應,沒有什麼惡意,這都無所謂,隨他們稱呼好了」。
港融入國家發展無懼邊緣化
張浚生認為,回歸以來香港總體保持了繁榮穩定,而且不斷發展,港人亦憑藉「自強不息、努力拼搏」的精神渡過兩次金融危機等難關,現時雖面臨上海等內地城市崛起的衝擊,他認為香港只要能主動融入整個國家的發展大潮流中,就不必擔心被邊緣化,「只要國家好,香港也一定好,完全可以做到共同繁榮發展」。
「我就希望看到香港能夠穩定,有時看到香港出現一點什麼事情的時候,心裏很難受,比如03年7月1日50萬人遊行,那天本應是慶祝回歸,結果50萬人去遊行……」在言論自由的香港,時常會聽到一些「異見聲音」,張浚生說,「異見」正體現了一國兩制特色,但任何時候都要將這四個字統一來看,「首先是一國,在這個前提下『兩制』,有利國家的事多做,不利不做」。對於有人說愛國不等於要愛政府,他也認為這樣的想法沒有什麼不可,而且批評政府並不等於不愛國。「有些批評真的是為國家好,這個當然是沒問題,但絕不能對國家和政府無端的醜化、攻擊。」
尖銳問題非「有意刁難」
張浚生在任時的角色之一就是代表國家發聲,他坦言承擔不少工作壓力,「因為既然你是一個發言人,出去時記者問問題,你不回答就沒盡責任,回答呢,又不是所有問題都那麼容易回答」。不過,他從不把一些尖銳的問題看作是「不禮貌或有意刁難」,理解對方是站在了解新聞的角度,而他亦應對有方:「當時很重要的就是每一天的信息都要掌握,國際、國內、特別是香港的信息,現在香港出了什麼問題,大家關心什麼問題,自己要有所準備,事先考慮好,問到這些問題時如何回答。」
人生態度﹕靜觀中外 笑談古今
他最希望別人如何評價自己?已過古稀的張浚生淡然以對︰「到了我這個年紀,就是靜觀中外、笑談古今。我一生之中就是這個態度,你該做的事一定要努力去做,但是做不到也不要特別自責,盡到努力以後若達不到目的,不一定是你的錯,有可能是有其他各種客觀因素。對個人來說,不要太計較人家怎麼評價你。千秋功罪任人評說吧,何况像我這樣的人並沒有什麼千秋功罪的問題。」
明報記者 王艷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