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上海札記﹕傳媒幫口「控制」物價上漲長青網文章

2010年12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2月06日 05:59
2010年12月06日 05:59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這幾天,上海各大媒體被有關菜價的報道撐了個滿滿當當,顯得政府管理通脹、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很賣力。可惜細究起來,總覺得這些報道有些問題。

媒體不斷喊話,說蔬菜價格出現明顯回落。但是報道中提到的「價格」都是批發價,而不是零售價。也就是說,所謂菜價下跌,並不能直接利好老百姓,因為老百姓是按照零售價支出,而非批發價。

只說菜價回落 不提肉價上漲

試想,這些蔬菜在經歷了運輸、倉儲、市場管理多個環節,批發價上的降幅是否會不折不扣地轉到零售價上呢?報道並未給出答案。雖然事實上多數蔬菜的零售價的確出現回落,但是用批發價來代替零售價進行報道,是不是混淆視聽?

除了選用數據的問題外,媒體似乎喜歡報道菜價下降,卻很少提及肉價上漲。筆者問了多名主婦,也去菜巿場觀察,發現豬肉價格較兩周前大約上漲了10%。而且,由於豬肉的單價遠遠高於蔬菜的單價,因此從花費的總量上看,老百姓每天在食品上的支出,並沒比政府明確表示調控物價之前節省多少。媒體這種「報喜不報憂」實在是有失偏頗。

計劃經濟思維 支持價格干預

而這兩天的報道又有了新思路。有媒體說:私營菜場的菜價偏高;有的說:公立菜場私營化導致租金費用偏高,菜販成本提高轉嫁到消費者,云云。而所提及的應對措施,包括將私人菜場收歸國有、設定商品最高限價等等。這種暗指計劃經濟「Good Old Days」的報道,其思路與官方的「不排除使用行政手段進行價格干預」如出一轍。

國家發改委繼而發表了一份公告,一方面強調現有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還未至於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價格臨時干預措施;另一方面呼籲社會各方正確看待價格臨時干預措施,支持政府為抑制價格上漲較快勢頭所開展的各項工作,終極目標在於公告的最後一句話「維護社會和諧安定」。官方傳媒又有一次「表忠心」的好機會,快快擦鞋,時不我待!

高健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