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西九文化區3個概念圖則方案諮詢已完結,遴選委員會正作揀選,最快明年第一季有結果。不過,在中大和港大校外進修課程任教的結構工程師李景憲,花了8個月自行設計第四方案,建議把西九主要文化場館全放進地底,讓文化區地面有更多綠化空間。他希望西九管理局能考慮這個地下城概念。
曾在怡和集團、太古地產等任職的李景憲,現時在中大和港大校外進修課程教文化研究,今年3月開始一手一腳自己設計西九文化區的概念圖則。作為結構工程師,他認為香港應漸漸走向地下城的發展,以及走簡約設計,「可以用少一支柱,就少一支柱」。
花8月自行設計第四方案
他命名自己的設計為IN CUBE,地面的設計由3個通透玻璃作外牆的主體構成,分別是作為M+博物館第一期的「水滴」,放在西邊臨海一端,西北邊是象徵老虎脊的一條圓拱建築,由西向東的是象徵龍脊的一條三角形建築,讓市民可以邊行邊欣賞不同的維港景致。
李景憲強調,最重要的設計是分5層的地下城,裏面有停車場、行人輸送帶,亦有天井位自然採光。
指花1.5億未必是好設計
對於西九管理局不搞公開設計比賽,而是以1.5億元買3家顧問的設計,李景憲稱用錢這麼多,不見得是好設計,特別是3家顧問都未能完善解決難吸引人流到西九文化區西端的問題。他稱,3家顧問除了OMA之外,其他都盡量避免把設施放在西端,OMA雖然在西邊有村落設計,但要建一條大橋去引導交通。他認為採用地下城的方案,可以讓市民自然地由圓方商場走到西九文化區。他又表示,希望西九管理局反思將所有建築物放在地面上是否最好的做法。
另外,繼公共專業聯盟後,由多個建築、工程等專業人士組成的香港城市設計學會亦表明推薦OMA的「文化新尺度」概念圖則,認為這方案較能突破西九管理局所加諸的界限,而且較有彈性,可讓文化藝術自然衍生。
明報記者 周展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