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採訪及報道是記者的職責,不過要完成一篇有價值的新聞報道,並非單單出席採訪活動,然後以文字複述內容,採訪前的準備及採訪後下筆前的處理,同樣重要。校記在11月中旬舉行的「校記迎新營」已學過不少採訪技巧和須知,大家又能否學以致用,判斷以下哪些採訪態度是正確的?
(1) 採訪前蒐集受訪人物或機構的資料
正確。校記在採訪前,應事先蒐集受訪人物、機構、事件等的資料,閱讀相關的報道或網上新聞短片,了解背景,採訪時才可發問針對受訪人事的問題。
(2) 預先擬定要採訪的問題
正確。蒐集好背景資料後,應該就採訪焦點擬定問題,擬問題時,可利用「六何法」就何人(who)、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故(why)和如何(how)出發,想想讀者最想知道的是什麼?主角還有什麼其他報道未提及的角度或細節?問題應少用是非題,多用開放式問題,讓受訪者有更多空間作答。
(3) 出門前才匆忙收拾筆記簿、錄音筆、相機,沒有檢查功能運作
錯誤。為免報道有偏差,採訪不能只憑記憶,要借助筆記、錄音等,加上拍攝相關圖片,所以出發前要帶齊筆記簿、筆、相機、錄音筆等,更要檢查工具是否運用正常,如相機記憶卡或錄音筆有否足夠儲存空間、有否充電、文具是否能使用等;否則採訪時才發現工具有問題,便會自亂陣腳。另外,採訪如要錄音,必須先得到受訪者同意。
(4) 預先查清楚採訪地點,並在約定時間前15分鐘到達
正確。校記採訪必須準時,遲到除了給受訪者留下壞印象,對有時限的採訪活動來說,更會損失採訪時間,甚至錯過部分內容。提早到達,則可熟悉環境,再檢視訪問流程、構思拍攝角度等。提早出門之餘,亦應先了解採訪地點的確實位置及前往方法。若遇上突發事情,則要盡快通知受訪者或負責單位。
(5) 按照擬定的問題並順序發問
部分正確。校記按照擬定的問題發問,雖然較能夠將焦點集中在原來設定的方向,但若受訪者的回答有新的新聞點,或有不明白的內容,便應該追問,這些內容可能會成為更有趣或更有新聞價值的報道。因此,受訪者作答時校記要留心聆聽,並抄錄重點內容及可引用的說話(sound-bite),不要過分依賴錄音筆。另外,如要觸及較敏感的問題,應留在訪問的下半部分才問,讓受訪者有充分的「熱身」時間,提問後亦要預備足夠時間讓受訪者平復情緒。
(6) 沒有阻止受訪者推銷與採訪主題無關的新工作內容,把所有訪問內容全部寫進稿件
錯誤。謹記記者是reporter而不是recorder,不要成為受訪者的傳聲筒。如果訪問時受訪者離題,要禮貌地向他重申主題。而撰寫報道時要懂得篩選,除撇除宣傳內容,也要先整理內容,選擇新聞價值高、切合主題而可讀的要點,擬定鋪陳次序、段落編排等,才按照字數限制落筆寫稿,切勿「搬字過紙」。
(7) 核實每一項受訪者提及的資料
正確。即使當事人,也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記錯日期、時間、人物或其他資料,所以不能盡信受訪者提供的資料,在撰稿時必須自行核實。
文:翁昕歆 梁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