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天你到香港打醬油了嗎?」已成為廣州、深圳等地主婦的見面問候語,由於內地通脹加劇,許多日用品價格甚至超過香港,不少主婦不顧舟車勞頓,紛紛來香港掃平貨。大包小包已經不再是新潮的電子數碼產品,而是日常使用的洗滌用品、醬油、蠔油等。據她們說,如在港購買3000元商品,除去路費,還較當地購買慳700元人民幣。
《羊城晚報》報道,在上水廣場,時興的電子產品、品牌服裝並不是內地旅客的首選,反而在萬寧門口,有10多名遊客正將剛採購到的「戰利品」綁到拖車上。「現在深圳超市12卷的維達廁紙賣到近40元人民幣,這裏的卷紙才35港元,再算上匯率,便宜20%至30%呢」。來自深圳的黃女士表示,香港很多商場都在做聖誕促銷,洗頭水、零食、奶粉都打折,比深圳更便宜。
上水士多每日生意額逾10萬
在上水華潤萬家超市,同樣能看到大包小包的內地掃貨族。「這裏的青島大利特級花生油2900毫升裝才39.9港元,而在廣州的超市,2500毫升的鷹嘜花生油已賣到49.9元人民幣了。」來自廣州的主婦說,每次過來掃貨,三、四千元的貨品,起碼可以省下700至800元,除去路費還賺了700元。
上水一家士多舖老闆稱,今年10月以來,店舖的生意一直很好,最高峰一天能做10多萬元生意,其中80%生意來自內地客。「不是我們價格低,而是大陸通脹太厲害」。在屯門經營批發業的陳老闆說,最近多了很多內地遊客來香港採購,「聽說還有人過來買菜」。
香港的副食品大部分是內地生產,但兩地市場的升幅卻不相同。中山大學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認為,主因是兩地稅收政策不同,香港有免稅政策,並且超市貨源廣泛,如果內地商品價格貴,超市會選擇進口商品。內地產品出口香港還可以享受出口退稅優惠,如醬油可以享有15%出口退稅,「國家的補貼,讓香港等境外市場得到實在的益處」。但他認為,內地的通脹升勢很快會蔓延到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