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測試全球65個地區逾40萬名15歲學生水平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昨日公布成績,首次參加評估的上海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三方能力上均勇奪世界首位,全面擊敗香港、台灣和韓國學生。香港學生的閱讀能力位列第四,數學和科學能力分別排第三。但研究學者表示,本港成績已見平穩上升,學校間差異明顯下降,基礎教育成功步向均等教育。
港生閱讀科學成績稍降
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昨公布第4屆PISA研究結果,本港151間中學近5000名學生於2009年接受了測試,該計劃每3年做一次研究,評估學生於實際生活中閱讀、數學和科學方面的知識。在三大指標當中,本港學生的閱讀能力由2006年的第三名微降至第四名,科學則由第二名降至第三名,數學能力則與上屆一樣排第三。
不過,中大教育行政及政策學系教授何瑞珠解釋,若將本港成績與前3屆的評估結果比較,學生在這3項能力整體表現穩步向上,雖然首次參加研究的上海學生分數較本港學生高,但未有數據可將兩個地區的教學政策和課堂實踐與成績作比較,研究主要集中觀察香港學生的情况。
學生校內差異擴大
研究又發現,學校彼此之間的差異有下降趨勢,相反校內學生的差異則在擴大,何瑞珠認為,這與中學組別(Banding)由5個減至3個有關。她說﹕「這是減少貧富懸殊的重要一步,學生在基礎教育上,應有共同的起跑點。」她建議,學校可在不同科目分班別輔助學生,亦可安排能力較強學生協助成績較弱的學生,互相進步。
今次研究亦重點分析閱讀習慣對成績的影響,結果顯示對閱讀有較大興趣的學生,成績便愈好,最理想是每天閱讀30分鐘至兩小時,女生在閱讀成績方面較男生佔優。香港教育研究所長盧乃桂表示,這與男生對閱讀欠興趣有關,建議父母可投其所好,「他們鍾意打波的話,可找相關新聞,好像曼聯的足球新聞,來吸引他們多閱讀」。
何瑞珠建議,學校可多增設閱讀時段,家長亦可多從小帶子女到圖書館,培養子女的興趣。學者未來會着力探討學生如何妥善應用所學知識,而非單單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