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除了文字,圖像、影片也是新聞報道的重要部分。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兼任講師陳慶源在校記迎新營上曾指出,照片除帶來即時震撼,更可以令人產生長久的記憶。現時數碼相機、手機拍攝方便,校記採訪時隨時都可舉機拍攝,但怎樣才算出色的新聞圖片?
◆找不同(請看附圖)
左圖是不及格的新聞圖片,你能比較右圖,找出圖片有什麼毛病?
◆答案
毛病1: 對焦錯誤:對焦錯誤會令拍攝主體或整張照片模糊,要正確對焦,可利用相機熒光幕的對焦方格對着拍攝主體,半按快門。即使對焦正確,若相機光圈太大(即數值小)或手震,亦可能令影像模糊,所以拍攝時亦要選擇適當光圈,開啟防手震功能,雙手拿穩相機。
毛病2: 曝光不足:當拍攝現場光線不足,而校記沒有適當調節相機光圈、快門、使用夜景模式或閃光燈,便會令相片灰暗。若在光線強烈的地方或使用閃光燈,則可能出現「曝光過度」情况。相機一般有測光功能,拍照前宜留意會否太光或太暗。
毛病3:構圖雜亂:拍攝時沒有安排好拍攝主體及其他物件在圖片中的位置,令拍攝主體及主題不突出。要有好的構圖,可用「黃金分割法」,把畫面以「井」字分成九格,把拍攝主體置於「井」字四個交叉點。另避免使用變焦(zoom)功能,盡量走近拍攝對象,以免出現角度偏差。新聞攝影與一般攝影不同,除了構圖,還要達到「報道」的效果,交代新聞事件,所以舉機時需考慮「六何」;亦要盡量選擇與主題相關、能突出主題的背景。
校記除留意以上事項,拍攝後亦應即時檢視所拍畫面,看照片曝光和構圖是否正確、有否犯「鬆郁朦」等毛病。如果發現問題,應即時重拍,也要嘗試從不同角度或不同情景拍攝主體,尤其人物訪問,更應多捕捉受訪者的不同表情神態。新聞圖片能吸引讀者,但能交代的事件有限,因此校記提交「圖片故事」時,緊記撰寫一段約200字的說明,補充照片未有提及的資料。
文:翁昕歆、梁冠華
圖:翁昕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