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很遺憾,本屆和平獎得主今天無法出席,他現正囚於中國東北一個監獄;得主的妻子劉霞或近親都不能前來。因此,今天我們沒法頒出獎章和獎狀,單單此一事實已足以證明,頒這個獎是必須和合適的。
過往有好幾次得主都受阻無法前來,事後證明那些得主是別具意義和最值得尊崇的。
當委員會決定把1935年和平獎頒給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時,惹起極大麻煩。希特勒怒不可歇,奧西茨基沒有來奧斯陸,年多後逝世。當沙哈洛夫(Andrej Sakharov)1975年獲頒和平獎時,莫斯科相當憤怒,他也無法親身領獎。(波蘭團結工會領袖)華里沙(Lech Walesa)1983年獲獎和緬甸昂山素姬1991年獲獎,情况也一樣。到了2003年伊巴迪(Shirin Ebadi)得獎,儘管伊朗政府反應很大,她來了。諾貝爾和平獎也曾頒給4名南非人,1960年的魯特利(Albert Lutuli)和1984年圖圖(Tutu)都惹起南非種族隔離政府震怒,直至曼德拉(Nelson Mandela)和德克勒克(F.W. de Klerk)1993年獲獎才贏得掌聲。
仗義頒獎目的非冒犯
這些獎項目的都不在於冒犯某些人。諾委會總是就着人權、民主及和平的關係仗義執言,重要的是提醒世人今天所享有的權利,是那些冒着極大危險的人爭取回來的。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其他人,這是劉曉波值得我們支持的理由。
雖然沒有委員見過劉曉波,但我們自問了解他,因為曾長時間觀察他。1989年6月2日,劉曉波跟朋友在天安門絕食抗議,他們發表了由劉曉波起草的6點宣言。劉曉波不贊成學生武力跟當局對抗,希望找出和平解決的方法。他當時已有反對暴力的信念。1989年6月4日,他跟朋友嘗試阻止軍隊跟學生衝突,並不完全成功。很多人當日死了。劉曉波告訴妻子希望把今屆的和平獎獻給六四死難者,我們十分高興能圓他的心願。劉曉波2009年被判刑,成了中國爭取人權的象徵,令人想起曼德拉。
世界史上很少像中國般能長期維持急速增長,經濟發展的成功令中國數以千萬人脫貧。在減少全球貧窮人口上,中國居功不少。某程度上,我們可以說中國及其13億人,正肩負人類的命運。若中國能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也能兼顧公民權利,那會對世界起着極大的積極作用;若不然,中國可能會有社會和經濟危機風險,對我們都有負面後果。
中國的強大也意味着責任增加。中國一定要有面對批評的準備,這是每個大國都要面對的。單單因為一個人對國家應如何治理表達看法,便把他判囚11年,很多人都會質疑,這是否暴露了中國的脆弱。
中國憲法保言論自由
中國的憲法保障基本人權。中國憲法第35條便列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享有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遊行與示威自由。」第41條列明公民「有權對國家機關作出批評」。劉曉波只是行使公民權利,沒有做錯,必須獲釋放。
中國政府稱,今年和平獎是對中國的侮辱,並攻擊劉曉波。劉曉波雖然曾被囚多年,但他仍然樂觀。牛頓曾說過,「如說我看得比別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我們今天能放眼未來,因為我們站在很多為信念而冒險的男男女女的肩膀上。因此,當一些人在點算銀紙,只着眼於眼前的國家利益,又或無動於中,諾委會再一次選擇支持那些為我們全體人類奮鬥的人。我們恭喜劉曉波獲得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他的信念長遠會令中國強大。我們向他及中國致以祝福。
(小題為編輯所加)